很多人还以为,波兰关境,只是暂时的。要我说,错了!真相是,除了波兰的“政治碰瓷”,俄罗斯海关长达两个月的“超长查验”,和欧盟对“军民两用产品”的“扩大化”审查,这三把刀,已经把这条“钢铁驼队”,逼进了死胡同!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谁能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中欧班列,如今正面临史上最严峻的考验,2025年开年就迎来了开行量9.2%的暴跌,对欧货物更是腰斩式下滑超25%,这就好像是一场“三重围剿”。 先说俄罗斯这记“闷棍”,2024年10月的1374号令一出,直接给班列套上了“紧箍咒”。 以前10天就能过境的货物,现在愣是被拖成了两个月,海关的理由倒是冠冕堂皇——“加强安全管控”。 可实际操作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连洗衣机都要拆开检查,生怕里面藏着什么“军事机密”。 物流公司的报关员们都快崩溃了,每份报关单都得写明白到螺丝钉的材质。 机械类产品更惨,被细分成800多个子类,每个环节都得过细筛,结果就是原本占总量91%的俄罗斯线路,现在只剩不到30%的货敢走这条路。 正当大家还在消化俄罗斯这一招时,波兰突然来了个“断头铡”。 2025年9月,以“国家安全”为由直接关闭了通往白俄罗斯的铁路口岸。 这一下可好,300多列火车直接被晾在了边境,要知道,90%的中欧班列都得从这个马拉舍维奇站进入欧盟,这下可真是“一刀封喉”。 最要命的是,这一关就把运输成本抬高了四成,有些企业算了笔账,这价格都快赶上空运了,连当初嫌贵的海运都成了香饽饽,圣诞货被堆在白俄罗斯的草原上吹风,欧洲的商家和消费者干着急。 这还不算完,欧盟又补了一刀。 他们把“军民两用产品”的定义扩得跟大海似的,但凡带点电子元件的产品,都得被放在显微镜下反复审查。 一批普通电子产品被拖上一两个月都是常事,有的企业眼看展会报名费打了水漂,连官司打到法院也是白折腾。 这三重打击可不是什么临时性的小问题,从数据看,这是一场针对中欧班列的系统性围堵,目的就是要把这条“钢铁驼队”逼进死胡同,这么看的话,这背后的玄机,恐怕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那么简单了。 而这场三重围堵带来的连锁反应,远比想象中更严重,企业们为了求生存,只能争相转投南线通道,结果把跨里海线路的货运量硬生生抬高了240%。 哈萨克斯坦的阿克套港被挤得水泄不通,昔日雄壮的“钢铁驼队”,现在活脱脱成了“羊肠小道上的骆驼群”。 最惨的是贵州、黑龙江这些内陆省份,货物发运量直接跌去九成。 虽然有些数据显示重箱率还维持在100%,但也有人说,这更像是在硬撑门面,有些物流公司已经开始另辟蹊径,宁可多花钱把货先运到中亚,再转海运到欧洲,也不愿冒着被无限期卡关的风险。 成本暴涨只是表象,更要命的是信用危机,厦门一家公司的展品因审查延误错过了整个展会季,深圳的电子厂被迫赔付巨额违约金,浙江的外贸企业更是眼睁睁看着订单被土耳其厂商抢走。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这边因为制裁,反倒带动了中俄之间的货运量上涨,但这些多是能源和原材料,跟欧洲急需的工业制成品八竿子打不着。 这条原本连通亚欧的黄金通道,硬是被生生掰成了两截。 现在企业要么承担40%的转运成本,要么接受60天以上的交付周期,有做智能家居的老板吐槽,现在发一批货去德国,光各种认证和报关文件就得准备半米厚,这跟考注册会计师似的。 回头看,这场危机暴露出一个致命问题,我们引以为傲的外贸大动脉,命门却掌握在别人手里,往左靠,俄罗斯卡脖子;往右站,欧盟给脸色;想绕道走,成本又高得吓人。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物流梗阻,而是一场针对供应链的“精准打击”,当地缘政治凌驾于经贸往来之上,任何效率优势都会被规则壁垒消耗殆尽。 讲实在的,那个依靠单一大动脉就能通达欧亚的黄金时代,太重要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很多人还以为,波兰关境,只是暂时的。要我说,错了!真相是,除了波兰的“政治碰瓷”
木槿论事
2025-09-17 20:38:09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