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晚清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的合影照。照片中的新娘19岁,脚上穿着一双小脚鞋,身

陈砚之 2025-11-01 17:54:33

这是在晚清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的合影照。照片中的新娘19岁,脚上穿着一双小脚鞋,身上穿着一条白裤子和大襟衣,头上戴着抹额。新郎才13岁,脚上穿着青布鞋,身穿一件长袍马褂,头戴一顶瓜皮帽。新郎比新娘小6岁,个头却更高,在古代新娘年龄比新郎大是常态,正所谓女大三抱金砖。 哎,说起晚清那会儿的皇室婚姻,就得从爱新觉罗·载涛这个人入手。他出生在1887年,北京的醇亲王府里,是奕譞的第七个儿子。奕譞是谁?道光皇帝的第五子,光绪皇帝的亲爹,所以载涛算是光绪的亲叔叔,清朝宗室里正儿八经的贵族。那个时代,清廷为了稳固统治,尤其注重满蒙联姻,蒙古部落的贵族女儿常被选进宫或嫁给王公。 载涛13岁那年,1900年,清廷封他为贝勒,同时赐婚给博尔济吉特氏珊琪。她比载涛大6岁,1881年生,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当地王公。科尔沁部在清朝历史上贡献不小,早年就跟努尔哈赤结盟,出了不少皇后和妃子,比如孝庄太后就是从那儿出来的。这门婚事本质上是政治安排,巩固满蒙关系,避免蒙古部落生乱。 晚清时候,义和团运动刚平息不久,北京城里还残留着八国联军的痕迹,清廷急需拉拢盟友,婚姻就是最直接的工具。珊琪作为蒙古女,接受过家族教育,懂些家务和礼仪,但具体细节历史书上没细说,只知道她19岁奉旨入京嫁人。载涛那时候才13岁,个头已经比珊琪高,这在照片里看得很清楚。 古代中国,尤其是贵族圈,女大男小的婚姻挺常见,说是“女大三抱金砖”,其实是为了让新娘更成熟,帮着管家带孩子。清朝规矩严,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小孩儿不懂事儿就定下来了。照片上新娘穿小脚鞋,那是大清女性地位的缩影,从小缠足,行动不便,象征贞洁和顺从。白裤子加大襟衣是满族女装的变体,抹额是蒙古风俗的痕迹。新郎的青布鞋、长袍马褂、瓜皮帽,都是清末男子的标准打扮,显示出宗室的身份。两人手挽手,但间距明显,说明刚认识没多久,缺乏亲近感。 这张照片据说是1900年夏天在北京醇亲王府拍的,那时候摄影技术刚传入中国,多是外国人或宫廷摄影师操作,用木制相机和闪光粉,过程挺麻烦。晚清照片稀少,这张能留下来,已经是珍贵史料。载涛从小在王府长大,学满族骑射和军事,1900年正好赶上赐婚。珊琪从蒙古老家赶来,路途遥远,适应北京生活不容易。婚姻持续没几年,到1904年就离了,无子女。 历史资料上没明确说离婚原因,但清朝王公离婚不罕见,常因性格不合或无子嗣。清末社会动荡,载涛忙于军务,可能顾不上家庭。离婚后,珊琪回蒙古老家,此后记录很少,她的生活轨迹淡出历史。载涛继续在北京,1902年晋升贝勒,1910年出任禁卫军训练大臣和军咨府大臣,那时候清廷在搞新军改革,他参与其中。 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1912年清帝退位,载涛跟着逊位,移居天津,靠房产和马场维持生计。他爱马,天津租界有他的马场,养赛马,还办过马术俱乐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东北,他拒绝去伪满洲国任职,没当汉奸。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他躲在天津租界,避免卷入。 1949年后,载涛回北京,当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炮兵顾问,提供军事经验,直到1970年去世,活了83岁。整个晚清到民国,他的经历反映出贵族阶层的没落和适应。回看那张照片,新娘的谨慎眼神,新郎的懵懂模样,其实预示着这段婚姻的短暂。清朝婚姻制度下,女性地位低,缠足就是典型,限制行动,强调服从。 蒙古女性虽相对自由,但嫁入满族王府,也得守规矩。载涛一生娶过几房,周梦云、唐怡莹、姜婉贞、王乃文、江淑慧,还有达里扎雅,各有子女,但第一段婚姻无后。历史书上,载涛被视为清末改革派,推崇新式军队,但也没逃过王朝灭亡。珊琪作为蒙古贵族女,婚姻失败后,回乡可能过着普通日子,历史没多记录。 晚清照片多是外国人拍的,记录真实生活,这张合影就是一例,展现出时代风貌。清朝末年,社会变革加速,传统婚姻面临冲击,新式教育兴起,但王公们还守旧习。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