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金陵东路和今天的金陵东路,我们热爱的、念兹在兹的上海没了! 李叔同这人

陈砚之 2025-11-01 17:54:33

四十年前的金陵东路和今天的金陵东路,我们热爱的、念兹在兹的上海没了! 李叔同这人,出生在1880年的天津,家里做盐生意,父亲早早过世,母亲一个人拉扯他长大。从小就聪明,学诗词书画样样行。1898年,他带着老婆和妈从天津南下到上海,租住在法租界的弄堂里。那时候上海正热闹,他每天出门转悠,接触各种新鲜事儿。1901年,他进了南洋公学,学经济,但更爱文艺,组织剧社啥的。1905年,他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画,专攻西方技法。 1910年回国,在上海的一家报纸当美术编辑,负责画插图。1912年,他跑到浙江师范学校教画和音乐,还写了首钢琴曲。1916年,他开始碰佛教,慢慢钻研。1918年,他干脆出家,法号弘一,去了杭州虎跑寺。从那以后,他就到处走,抄经、讲律。1920年代,他在普陀山待过,专心写佛书。1930年代,到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给和尚们讲戒律。1942年,他在泉州开元寺走完一生,临终写了四个字。 金陵东路这条街,在上海老城厢里头,建于十九世纪中叶,本来是老城墙边上的路。1860年代起,就有骑楼建筑冒出来,那时候上海开埠,外国人盖房子,街区渐渐成形。骑楼是南方风格,底下走人,上头住家,防雨遮阳。二十世纪初,这里混杂着商铺和居民,靠近黄浦江,交通方便。1949年后,街区定位变了,成了商业地带。尤其是1980年代,金陵东路成了上海有名的乐器街。 1985年左右,街两边门店密密麻麻,有万里乐器行、世音琴行啥的,卖京胡、钢琴、吉他。顾客多是音乐爱好者或学校老师,来挑选配件,试音调弦。街头小贩也多,推车卖弦线、琴弓。自行车来来往往,送货的卸箱子。周边茶馆里,人边喝茶边聊保养乐器的事。霓虹灯一亮,琴声就飘出来,混着街闹,挺有劲头的。音乐学校学生常来,背着乐器进店试弹。整个街区活络,代表了上海的文艺味。 可从1990年代起,城市改造开始了。上海要现代化,旧街区得让路。高楼大厦计划上马,金陵东路的部分骑楼先拆。工人拉围栏,机器挖地,尘土飞扬。旧店关了不少,店主收拾货走人。2000年后,街面拓宽,车多起来,喇叭声盖过琴音。乐器店压缩空间,顾客少,店员闲着擦灰。2010年,商业开发加速,嘉里项目启动。推土机平地,浇混凝土,塔吊运钢梁。周边居民迁出,房子空了,叶子堆门槛。街头广告牌立起,推新楼盘。原先的乐器推车没了,取而代之是工地围挡。 到现在2025年,金陵东路彻底换了样。嘉里金陵东路项目体量65万平米,总投资超500亿,包含住宅、商业、办公。4栋高层住宅,高150米,户型从270平到640平,还有风貌别墅。指导价高层21万一平,别墅25万。旧骑楼几乎全拆,或修缮后融入新建筑。乐器店只剩几家,散在角落,冷清。现代住宅区建起,居民进电梯,拎购物袋赶路。体验中心开张,访客摸屏看模型。街区转向综合体,购物mall灯亮,人群挑商品。但旧时音乐氛围没了,尾气和脚步声取代了。豫园站上盖开发,地铁10号14号线换乘,交通更便,但老风貌淡了。弄堂口封堵,空房积灰。整个区域从乐器街变高端区,代表上海从老商业到新经济的移位。 李叔同的经历,跟上海变迁有点像。他早年风光,在上海混文艺圈,接触西方东西。出家后,抛下一切,专注佛法。金陵东路也从繁华街区,逐步转向现代开发。上海城市化进程快,1980年代的工业文艺味,逐步让位于高楼商业。居民生活改善了,迁新房,交通好。但老建筑消失,文化痕迹薄了。像李叔同晚年游走各地,上海街区也散了原味。嘉里项目保护部分风貌,修旧骑楼,融入新设计。但整体变化大,骑楼从实用街到装饰元素。乐器业衰退,专业店迁别处,网上销售多。城市记忆靠照片和回忆留存。

0 阅读:30

猜你喜欢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