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美国手里的绳子,已经勒住中国经济的咽喉;而中国手里的刀,也正对着美国的高科技命脉。只不过战场不在战壕,而在港口、芯片、能源和货币之间。 芯片是这场对抗里最激烈的一环,美国清楚,这个几厘米大小的东西决定了现代工业的核心控制权,为了限制中国,美国拉拢盟友,从高端芯片到光刻机设备层层封锁,妄想着让中国的科技产业减速。 但实际上中国早就启动了自主突围的计划。大量科研力量被集中到半导体领域,飞腾系列芯片销量早已破千万,从电脑、服务器到工业设备全面铺开。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再仅靠单一产品,而是搭起了一个国产产业生态,和七千多家合作伙伴一同建设完整的硬件和软件体系。 当国产芯片进入消费级市场,美国的垄断格局被迫松动,那种依靠技术封锁牟利的日子,正在一点点被瓦解。 芯片之外,能源领域的角力同样激烈,美国过去仗着石油掌控世界经济命脉,中国却用另一种方式切入,十几年来,在风能、光伏上投入巨大,如今中国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将近一半,光伏发电新增量更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 这不仅让中国摆脱了对油气的过度依赖,也让全球市场重新分配了能源的话语权,风电、光伏设备从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优势已经不是用价格能衡量的,而是技术和规模的综合突破。 能源格局的变化直接冲击了美元体系,美元能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很大程度上依靠“石油美元”,可一旦能源结算体系出现别的选择,这根支柱就会松动。 俄罗斯在向印度卖石油时,要求用人民币结算,印度虽然犹豫,但为了低价资源最后也妥协了,这种变化正在牵动整个贸易格局,人民币开始以稳定、可靠的形象出现在结算体系中,加之中国与俄罗斯之间超过四成的贸易已用人民币计价,美元在区域内的影响力正在被稀释。 许多国家也在考虑,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贸易结算,减少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依赖。 在金融与能源的较量之外,还有一条更隐蔽的线索——港口,美国开始用资本操作,控制全球重要港口节点,从巴拿马运河两端到其他关键港口,他们掌握了全球超一成的集装箱吞吐量,意图在物流链上限制中国。 与此同时,美国又设立新的收费制度,对中资船舶征收高额费用,就连别国的船只,只要使用中国造的船,也得多掏钱。 问题是,美国自己的造船业几十年没起色,根本造不出能替代的船,结果这些政策反而抬高了自己本国企业的运输成本,最后让美国人自己买单,原本想给对方设陷阱,结果绊倒的是自己。 局面到今天,已经不可能回头,美国的绑局策略越来越重,但反制的力量也越来越强,中国用坚实的产业基础在关键技术上突围,每一步都让这场较量朝新的方向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