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老师突然问到:“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脱口而出,我从书上看过

芸霄记史 2025-11-02 15:54:40

1946年,老师突然问到:“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脱口而出,我从书上看过,大概1000万度。费米听完批评他,你这样是不行的!   这句话差点让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课堂上抬不起头,他还以为自己答得挺快,心里沾沾自喜,结果费米一句话当头棒喝,让他明白光背书可不行。   紧接着,费米没有继续板脸批评,也没当场翻旧账,而是花大力气自己做了一把特长的计算尺,专门带着李政道推公式、列数据,一步步算太阳核心的温度。   折腾半天,结果真的是一千万度,这一回李政道算是彻底服气了,也明白了学物理不能只信书本和权威,得自己动手找答案,认真推敲才算数,这种较真的劲儿,他往后干活、搞科研都没丢。   其实,李政道的起点并不高,那年头国内还打着仗,他连正式的大学毕业证都拿不到,吴大猷写了封推荐信帮他拿了奖学金,才让他能赶着出国。   刚到美国,他还是以“旁听生”的身份进校,可是没多久,他凭着扎实的功底和费米的提点,把芝加哥大学的教材吃了个遍。   费米为何对他这么上心?其实看中的是他的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和动脑筋的思路,只要问题没自己亲手弄明白,他就不肯撒手。   到了1956年,他跟杨振宁联手,踢翻了物理学界一直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两人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理论,直接让一帮大牌物理学家掉了下巴。   第二年,实验数据就跟上来了,俩人也顺理成章拿下了诺贝尔物理奖,还一度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可对于李政道来说,得奖不是终点,他的科研步伐一点没慢。   他60多年里写了三百多篇论文,还让自己的研究成为后来五项诺奖成果的“基础地基”,就像他当年研究极性晶体中慢电子问题,没想到别人搞超导理论时竟然离不开他的公式和推论。   李政道的名字跟“天才科学家”这四个字绑在一块,但其实他最放不下的还是中国,他第一次有机会回国,正赶上国家教育还在恢复期,人才严重短缺,他一看就着急。   他不像有些海外名人只是露露脸、开个讲座就走人,他是真心实意想着帮国家解决实际问题,当时国内缺拔尖的学生,他就帮着操办少年班,给有天赋的孩子开绿灯。   后来又自己搭桥牵线,把九百多位年轻人送去北美高校念博士,这就是后来打响名堂的CUSPEA计划,不光是拉了关系,他前几年所有的邮寄和杂费,都是自己掏腰包出的,连他儿子都没意识到。   等中国有了自己的博士,他又帮着推动博士后制度、鼓励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把科研人员的后路也想得明明白白。靠着这些举措,后来走出去的这些学生成了国际学会院士、科技公司老板,中国科技人才体系也一步步搭起来。   等到退休年龄,李政道没选择一直当科学明星,他把奖章、手稿全都捐给了上海交大,活到将近百岁,既没丢掉物理脑子,也没撂下对家国的那条根。   参考信源:李政道与导师费米——华夏经纬网

0 阅读:105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