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的粮食说扔就扔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耕种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

水绿玩转世界 2025-11-02 19:31:06

几百亿斤的粮食说扔就扔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耕种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北大仓”,为啥要“退耕还荒”?   上世纪中叶,东北那片被称作北大荒的土地,还是荒无人烟的模样,天寒地冻,温度低到能把呼出的气冻成霜,滴水瞬间成冰,没人觉得这里能种出粮食。   可就是这么一片不毛之地,几十万退役军人、知识青年和民工带着一股子闯劲扎了进来,一锹一镐地开垦,一守就是半个世纪。   他们凿冰挖井,开渠筑坝,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硬生生把荒原翻成了良田,让曾经的北大荒变成了名震全国的北大仓。   这片土地没让人失望,产出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多,成了国家最靠谱的粮仓,养活了上亿人,在关键时候总能顶上用场。   本以为好日子会一直这么下去,可没成想,后来居然开始搞退耕还荒,把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良田又变回荒地,这事儿搁谁身上都觉得纳闷,甚至有人觉得可惜,好好的粮食说不种就不种,难道前人的辛苦都白费了?   其实不然,当初开垦北大仓,大家一门心思扑在种粮食上,觉得土地越种越有价值,却没留意脚下的黑土正在悄悄“变薄”。   那片黑土可是宝贝,肥力足,种啥长啥,是经过上万年才形成的,可常年不间断地耕种,加上没有好好养护,黑土流失得特别快,原来厚厚的土层慢慢变浅,地力也大不如前,种出来的粮食产量和品质都开始下滑。   更让人头疼的是,大规模开垦把原本的森林和湿地都改成了耕地,那些湿地可是天然的“水库”和“调节器”,能存水、能调节气候,还能给野生动物安家。   湿地没了,地下水位跟着下降,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旱涝灾害也变得频繁起来,以前不常有的洪水、旱灾,后来隔三差五就来一次,不仅毁庄稼,还影响周边生活。   野生动物也遭了殃,原本在森林和湿地里栖息的梅花鹿、东北虎,还有各种鸟类,因为栖息地被破坏,数量越来越少,有些甚至差点消失。   河流的状态也变了,原本清澈稳定的水流变得忽多忽少,水环境遭了破坏,连带着周边的生态都跟着出问题。   这时候大家才慢慢醒悟过来,光盯着眼前的粮食产量不行,再这么折腾下去,别说种粮食,这片土地可能都要变成没法利用的荒地,所谓的“粮仓”,其实是建在脆弱的生态基础上,一旦生态垮了,粮仓也就保不住了。   退耕还荒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放弃粮食生产,而是及时踩下“刹车”,给生态留口气,停止开垦那些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把一部分耕地还成森林、草原和湿地,就是为了让受伤的生态慢慢恢复,可能有人会担心,少了这些耕地,粮食不够吃怎么办?   其实这种担心多余,退耕的都是那些产量低、还容易引发生态问题的土地,真正肥沃、适合耕种的核心区域不仅保留着,还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了生产效率。   现在的北大仓,早就不是靠人力硬扛的年代了,无人机播种、节水灌溉、智能监测这些新技术都用上了,不用靠扩大耕种面积,照样能稳定产出大量粮食。   而且退耕之后,生态的恢复速度超出预期,以前消失的鸟类回来了,丹顶鹤、白鹳又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狍子、马鹿重新走进林间,甚至连罕见的东北虎都偶尔会出现。   湿地慢慢恢复了原貌,又能起到存水、调节气候的作用,水土流失减轻了,灾害也少了,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反而让粮食生产有了更稳固的保障。   过去开荒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那是当时的刚需,现在条件不一样了,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和粮食生产对着干,而是为了让粮食生产能持续下去,要是为了眼前的一点粮食,把黑土耗尽、把生态搞垮,将来子孙后代别说种粮食,可能连块像样的土地都没有。   现在的北大仓,既有粮仓的担当,又有生态的活力,真正实现了既吃饱饭,又护好地,这告诉我们,发展不能只看眼前,得为将来打算。   大家觉得退耕还荒这种“以退为进”的选择,对其他地区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吗?

0 阅读:61
水绿玩转世界

水绿玩转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