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好奇,为何烂尾楼不能由其他开发商接手继续开发。实际上,烂尾楼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设计。 购房者本以为自己是为了一个家买单,可事实上,钱一进开发商账,这场交易就变了味,银行不是将钱直接借给开发商,而是通过信贷把资金转移到购房者身上,而后购房者的贷款又被开发商提前拿走。 银行把风险转移得一干二净,只管审批购房者的偿还能力,楼盘好不好建不建得起来,跟银行没多大关系,开发商拿着购房款,没有运营成本的压力,项目没建完他们也不急,真正被困住的其实是购房者。 国内的楼市用的是预售制,这让好多项目可以冒着风险快节奏启动,开发商只要卖得出房,就能够“借”钱盖楼,还没付出多少,却已经控制了资金。 假如他们能按计划交楼,所有人都满意;可一旦资金链断裂,大楼没建起来,资金沉没,购房者和家庭就被推入了医院和法务、债务的多重夹子里,银行只管收利息,开发商还能抽身,留下一堆家庭背锅。 国外很多地方是现房现卖:开发商要自己垫钱或者银行先贷款,房子盖完才收购房者的钱,这样出事的话,银行相当于自己背风险,自然会盯紧开发商每一分钱花哪了,开发商也不敢乱来。 可国内这套流程,无论开发商出什么状况,银行都只关注购房者的“个人征信”,只要能按月还贷,烂尾楼有多少、房子能否交付,其实与银行和开发商没有直接、真正的连带责任,换句话说,制度本身把最大的坑留给了普通人。 有人提出:“找新开发商接盘不就得了?”。听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没这么轻松,楼盘产权早就登记在最初的购房者名下,新开发商压根收不到新的房款。 要是这间楼的债务关系又乱糟糟,那就是巨坑,新开发商要理清一大堆债务、材料款、工程款,结果钱难收回、风险太高,谁愿意做接盘的冤大头?商人讲究干一笔活得有回报,这种吃力还得贴钱的生意没人敢做。 现实情况就是,预售制虽然一度带来了楼市的繁荣和快速开发,但当市场不景气、企业资金链断裂时,所有风险都推到购房者头上,烂尾楼一点一点堆积,买房人成了接力游戏的最后一棒。 大家曾经相信,买房就是投资和安居,可现在这样的设定打破了信任,很多人看到新闻里“维权”、“无房可住”就再也不敢用全部身家去买一套未交付的房子——如今房子的风险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每天担惊受怕,谁还敢随便接盘? 反过来看,只要制度没变,无论怎么找新开发商,都只是表面文章,烂尾楼还会不断冒出来。对中国楼市来说,稳定和诚信才是长久的出路,否则最后受伤的还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影响的也是整个市场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