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俄罗斯将军列昂尼德·伊瓦绍夫说:俄罗斯正在面临战略性崩溃。他说,俄军在红军城和其它层面的推进只是战术层面的成功。在战略层面,俄罗斯已在所有方向上遭到失败。 他说,俄罗斯“压箱底”的武器其实是“纸老虎”,因为现代社会不会有任何人会使用核武器和波塞冬核鱼雷。他还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征服一个真正的民族国家,无休止的战争只能使征服者衰败,况且被征服的对象会有许多国家的支持。 2022年,伊瓦绍夫因反对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而被俄罗斯国防部解职。 这位前将军的言论,乍听之下刺耳,却精准戳中了俄乌冲突的核心困境——战术上的零星进展,根本掩盖不了战略层面的全面被动。要知道,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初衷,本是快速达成战略目标,可如今战局已拖入第四个年头,非但没能实现速战速决,反而陷入了伊瓦绍夫口中“无休止的消耗”。俄军在红军城等地的推进,更像是陷入泥潭后的局部挣扎,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既没能摧毁乌军的抵抗根基,也没能打破美西方的援乌闭环,这样的胜利毫无战略价值可言。 伊瓦绍夫对核威慑的判断,看似大胆却贴合现实逻辑。俄罗斯的核武库固然庞大,波塞冬核鱼雷更是号称“末日武器”,但现代战争的本质早已不是“谁的武器更致命”,而是“谁能承受长期对抗的代价”。核战争没有赢家,这是全球共识,哪怕俄罗斯面临绝境,动用核武器的后果也将是自身被孤立于整个国际社会,这种同归于尽的选择,任何理性的决策者都不会采纳。更何况,美西方正是摸准了这一点,才敢持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加码制裁,让核威慑沦为“不可用”的摆设,这恰恰是俄罗斯战略失算的关键一环。 再看国际格局的演变,更能印证伊瓦绍夫“战略全面失败”的判断。冲突爆发前,俄罗斯试图通过军事行动震慑北约东扩,可结果却是把欧洲推向了美国的怀抱。俄欧经贸合作彻底破裂,政治对话全面冻结,曾经的能源伙伴变成如今的地缘对手,欧洲对美战略依赖度大幅加深,北约更是借此完成了新一轮扩张与军力部署,俄罗斯的战略安全空间被挤压得更紧。与此同时,美国借机加固美日韩同盟、推进印太战略,把俄乌冲突当成牵制俄罗斯的“棋子”,让俄罗斯陷入东西两线的战略牵制,这种全局被动,远比战场上的胜负更致命。 伊瓦绍夫的警告,其实早有现实佐证。两年来,俄乌双方都已适应了战局,却陷入了“都赢不了、退不得”的僵局。俄军虽逐步转入战时体制,军工生产和兵源补充有所保障,但长期战争带来的经济损耗、民生压力正在持续累积;乌军则在美西方援助下苦苦支撑,可38万伤亡的数字(俄防长公布)和泽连斯基计划再征兵50万的表态,早已暴露其兵员枯竭的困境。这场战争就像一台巨大的绞肉机,不断消耗着两国的国力,而乌克兰作为被侵略的一方,还能获得国际社会的持续支持,俄罗斯却只能独自承担战争的政治、经济和道义代价,这种不对称的消耗,正是“征服者衰败”的典型征兆。 值得注意的是,伊瓦绍夫的立场并非凭空产生,他早在2022年就因反对特别军事行动被解职,如今的言论更像是长期担忧的集中爆发。作为熟悉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前将领,他的判断不是情绪化的指责,而是基于对战争本质和国际格局的深刻洞察——一个民族国家的抵抗意志,从来不是靠军事力量就能摧毁的,更何况背后还有整个西方世界的支持。俄罗斯越是坚持军事对抗,就越会陷入战略消耗的泥潭,战略空间被持续压缩,经济发展受严重拖累,这种全方位的衰败,正是“战略性崩溃”的前兆。 俄乌冲突的结局,或许早已在战略层面注定。伊瓦绍夫的警告,不仅是对俄罗斯的提醒,更是对所有卷入冲突各方的警示:现代战争中,战略误判比战术失误更可怕,唯有回到谈判桌前,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分歧,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结局。否则,这场无休止的战争,终将拖垮所有参与者,而真正获利的,只有那些隔岸观火的地缘博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