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博士”的别样论文:写在田埂上飘着麦香

新浪财经 2025-11-09 08:01:33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深秋的曲周,风里已悄悄渗入寒意。位于刘庄的科技小院,铁门“吱呀”一声被推开,28岁的付山抱着一摞面包样品走进来,裤脚上还沾着田埂间的碎土——她刚去村东头的试验田查看完晚播小麦的长势,又匆匆赶回来对接订单。

这位扎着高马尾、说话语速飞快的姑娘,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生,也是曲周县刘庄科技小院优质麦创业项目的负责人。看似文静的她,其实已在科技小院的田埂上扎根五年。

从海南热带雨林的菠萝园,到华北平原的这片小麦田,付山一路追随庄稼生长的节奏辗转南北,将博士论文一笔一画,写在了泥土气息浓郁的大地上……

付山在科技小院的试验田内工作。薛雅兰摄

田埂上的攻坚

付山和农田的缘分,得从五年前的海南说起。那时她正在读硕士,是海南菠萝科技小院的第一任院长。每天踩着露水进园,蹲在地里观察菠萝叶片的长势,琢磨怎么改良土壤能让果子更甜。

“那时确实辛苦,起早贪黑,满手是茧。”付山笑着回忆。但当看到农户的菠萝亩产提高、收购价上涨,老乡紧握她的手连声道谢时,所有辛劳都化成了沉甸甸的价值。也正是在那时,学农爱农的种子,在她心底悄然萌发。

2024年,继续攻读博士的付山转战曲周,却发现这里的农民面临着不同的困境。

“种菠萝只要管好地、防好病,收成就不错。但这里种植小麦玉米,即便亩产上去了,一亩地也只能挣几百元。”在村口与农户王大爷交谈时,老人的叹息让她深受触动,“辛辛苦苦种一年,不如外出打半年工。”

这句话让付山坚定了研究方向——聚焦优质麦提质增效技术创新与大面积应用模式探索。她希望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农民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绿色增粮全链条发展,切实增加小农户种粮收益。而这,也是曲周刘庄小麦玉米科技小院的主要工作目标。

确定开展优质麦试验后,时间格外紧迫。9月底立项,10月初就要播种,准备时间仅有半个月。

那段日子,付山就像一只“连轴转的陀螺”。天刚蒙蒙亮,她就蹬着三轮车出门布置试验,分析哪里光照好、哪片土壤肥力足;到了夜晚,小院里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她坐在电脑前,一遍遍完善试验方案。

经过半个月的全力冲刺,她和团队终于完成了近20亩试验田的播种。当最后一粒麦种落入泥土,付山坐在田埂上,望着夕阳余晖洒向平整的土地,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踏实。

后续试验数据最终证实,优质麦的产量与品质相较于常规处理均有显著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她们与当地合作社建立起稳定合作机制,在曲周打造出数百亩核心示范方,统一进行种肥水管理和全程技术指导。

如今,通过“科技小院+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优质麦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一条稳定的供应链悄然成形。

麦香里的突破

种出好麦子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优质麦真正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新课题。付山首先想到的是做面粉。

那段时间,她和团队跑遍了山东、河北的多家面粉厂。一位厂长的话点醒了他们:“现在消费者都认专用粉——做面包要筋道,做面条要爽滑,你们得做出特色。”

带着这些建议,回到小院的付山立刻带领团队扎进了“配粉试验”。他们从农户手中收来优质小麦,按不同比例混合磨粉,随后在小院的简易厨房里开展了一场场“试吃实验”。

蒸馒头、包饺子、擀面条……师生和农户们成了最朴实的“评委”,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着口感、嚼劲和风味。

尽管缺乏专业仪器与设备,试验推进得十分缓慢,但付山并未气馁。经过多方奔走,他们终于与中国农科院建立起合作关系——不仅能够系统学习加工配粉知识,更获得了长期研发支持。在她和小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两款品质稳定的优质面粉终于问世:石磨强筋面粉适合做面包;石磨紫小麦面粉则更适合做面条、饺子。随后,小院与曲周本地一家面粉厂合作,成功生产出1000多袋面粉。

然而,还没来得及庆祝,新的难题接踵而至:面粉滞销了。

面对这一困境,付山细细算了一笔账:普通小麦收购价每斤1.2元,优质麦可提高15%,磨成优质面粉后价值已大幅提升。而一袋5斤装的面粉可制作6条吐司面包,价值还能再翻3到5倍。

“既然面粉不好卖,我们何不直接做面包?”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她果断决定再次升级产业链。

可面包制作远比想象中复杂。“保鲜、口感、健康三者的平衡就是一大难题。”付山解释,“保留麸皮能提升营养,但麸皮颗粒会破坏面筋网状结构,影响面团筋性。”从醒发时间、室温控制到盐糖配比,每一个参数都需要反复调试。

那段时间,她和团队整天泡在实验室,记录下上百组数据,终于找到了最佳工艺参数。

当第一批金黄饱满的面包新鲜出炉时,小院里飘起的不只是麦香,更有一份坚持终得回甘的甜蜜。

面包香飘直播间

在寻求与面包厂合作的过程中,付山又一次碰了壁。她带着自己精心培育的面粉样品,一连跑了二十多家工厂,得到的不是“国产面粉做不出好面包”的质疑,就是干脆被婉拒门外。

无奈之下,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镇上一家经常光顾的连锁蛋糕店。没想到,转机就在这里悄悄萌芽——该公司对她的面粉表现出浓厚兴趣。没过多久,付山就与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科技小院的面包,终于迈出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更大的惊喜,发生在今年毕业季。中国农业大学为遍布全国的科技小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从河北、云南、海南、内蒙古等地纷纷赶回母校的学子,搭起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农研成果集市。他们通过直播镜头,向万千网友自豪地展示着五十多种凝聚心血的“毕业作品”。

付山带来的,是那根象征着坚持与突破的“法棍”面包——用曲周科技小院自产的强筋面粉,一步步揉烤而成。

这场别开生面的典礼吸引了央视的目光,他们的故事被镜头记录,她手中的面包也走进了央视直播间,一下子跃入更广阔的天地。

面对广大网友的热情,团队适时开通了拼多多账号,并与曲周当地的“一品一播”助农团队携手,共同搭建起线上销售桥梁。如今,消费者不仅能在直播间里直接下单,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轻松买到小院出品的新鲜面包。

现在的刘庄小院,一天比一天热闹。付山依然很忙,电话一个接一个,事情一件赶着一件。

可她的脸上,总是漾着笑意。“每天都有新挑战,但也伴着新希望。”她说,“每当想到,未来老乡们的腰包会因为我的工作一点点鼓起来,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这个秋天,付山又在规划新的目标:“明年想扩大优质麦种植面积,再研发几款新的面包产品,让越来越多人知道,国产麦也可以做出好面包。”

夕阳下,她站在试验田边,风吹起她的衣角,远处的麦田翻滚,就像她心中的“田埂面包梦”,正一点点照进现实。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薛雅兰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