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韩复榘被老蒋诱杀后,最意难平的是他的二儿子:韩子华,当时他年仅15岁,多年后,他说,老蒋给他父亲的十条罪状,其实一条也不成立。 事情的关键点,其实不在于韩复榘到底有没有擅自撤退,而在于他为什么会撤退,以及老蒋为什么非要杀他不可。 这背后,可不仅仅是打输了一场仗那么简单,里面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恩怨和权力斗争,韩复榘这个人,是冯玉祥带出来的,后来跟着老蒋混,当上了山东省的主席。 他不是老蒋的嫡系,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杂牌军”,在那个年代,杂牌军的日子可不好过,手里有兵有地盘,就得时刻提防着被中央给吞并了。 韩复榘在山东经营了七八年,把山东当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税收自己截留,军队自己养着,根本不把南京放在眼里。 这就好比一个分公司的经理,业绩做得好,但钱不上交总公司,还老跟总公司的领导对着干,你说总公司的老板能高兴吗?老蒋当然不高兴。 他为了把山东的财权收回来,直接停了韩复榘几十万的军费,韩复榘也不是吃素的,一气之下,派兵把中央设在山东的税务机关给端了,盐税、印花税,能收的钱全都揣进了自己腰包。 这一下,梁子可就结大了,双方差点就直接动起手来,这笔账,老蒋心里是记下了的,更要命的是西安事变。 张学良和杨虎城把老蒋给扣了,全国的军阀都在观望,韩复榘倒好,直接给张学良发了个电报,公开支持张学良。 这在老蒋看来,简直就是背后捅刀子,是赤裸裸的背叛,你想想,你在最危难的时候,你手下一个重要的大将,不仅不来救你,反而站在你敌人那边叫好,等你脱险了,你会怎么想?这笔账,老蒋更是刻骨铭心地记着。 有了这两笔旧账,韩复榘的结局,其实早就已经注定了,抗日战争的爆发,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除掉他的绝佳机会和借口。 1937年,日本人打过来了,韩复榘的任务是守住黄河防线,保卫山东,可他的部队,武器装备跟日本兵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老蒋当时答应给他派一个重炮团支援,这可是守城的重要家伙,可就在日本人快打过来的时候,这个重炮团又被一纸命令给调走了。 韩复榘当时就火了,说了句流传很广的话:“他们不守南京,却叫我们死守济南,难道叫我们用步枪跟日军拼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南京是首都,都轻易放弃了,现在却让我一个杂牌军,在武器被抽走的情况下,去死守一个济南,这不明摆着是想借日本人的手把我给灭了吗? 韩复榘不是傻子,他觉得这就是个圈套,是老蒋的“借刀杀人”之计,所以,他没有选择死战,而是保存实力,选择了撤退,这一撤,就给了老蒋梦寐以求的口实。 1938年1月,老蒋在河南开封开军事会议,特意打电话邀请韩复榘参加,韩复榘身边的人都劝他别去,说这可能是鸿门宴。 但韩复榘觉得,自己手里还有十万大军,老蒋不敢把他怎么样,结果,他一进会场,就被缴了枪,直接被扣下了。 老蒋当着所有人的面质问他为什么放弃山东,韩复榘也是个硬骨头,直接顶了回去:“山东丢了是我负责,那南京丢了是谁负责?”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老蒋,十三天后,韩复榘就被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等十条罪名枪决了,整个审判过程,他一句话也没为自己辩解,只是昂着头。 他心里明白,所谓的审判不过是走个过场,真正要他命的,根本不是什么军事失利,而是他跟老蒋之间那些解不开的恩怨。 他的儿子韩子华说,他爹不是不想抗日,他有自己的战略想法,叫“中国抗日必须西撤而后反攻”,简单说就是先避开日军的锋芒,撤到后方,用广阔的空间来消耗敌人,等积蓄了力量再反攻。 这个想法,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也就是著名的“以空间换时间”战略,但在当时那个环境下,他的“撤退”被当成了“逃跑”,成了他最大的罪状。 回头看,韩复榘在山东当主席的几年,其实也干了不少实事,他请梁漱溟来搞乡村建设,整顿吏治,还特别痛恨贪官污吏和毒贩,抓到基本就是枪毙。 有一次日本人想在山东搞“华北自治”,他直接拒绝,态度非常强硬,说这样一个人是铁了心要当汉奸,勾结日寇,似乎也说不过去。 韩复榘的死,成了一个标志性事件,老蒋通过杀掉韩复榘这个级别最高的“杂牌军”总司令,给全国所有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敲响了警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巩固了中央的权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一个本可以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作用的将领,最终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 这件事的是非对错,确实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站在老蒋的角度,整肃军纪,统一指挥,是战时必须,但站在韩复榘的角度,保全实力,提防算计,也是乱世中的生存之道。 信源:蒋介石处死国民党高级将领韩复榘内幕(3)——2009年03月26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