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闻讯,急得要亲自奔丧。长子诸葛恪

史叔温情 2025-11-11 15:16:18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闻讯,急得要亲自奔丧。长子诸葛恪劝道:“咱们两家早就不是一路人了,你身体也不好,何必去奔丧呢!”   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噩耗传到东吴,其兄诸葛瑾的第一反应是要立即西行奔丧。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隐藏着三国时期最残酷的政治现实:在天下鼎立的大格局下,就连最亲密的兄弟之情,也不得不向国家利益低头。   据《三国志·诸葛瑾传》记载,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到建业时,诸葛瑾当即"悲恸欲绝,请命西行"。这位年过六旬的东吴重臣,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执意要前往敌国为弟弟送行。   然而,他的长子、时任东吴骑都尉的诸葛恪却坚决劝阻:“如今两国各事其主,就连父子都不能徇私,何况叔侄?”   诸葛瑾手持弟弟的讣告,老泪纵横;而年轻的诸葛恪则跪地苦谏,陈述利害。诸葛瑾何尝不知其中艰难?   他想起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袭取荆州时,自己为避嫌主动疏远与诸葛亮往来;想起黄武元年夷陵之战时,他作为吴使前往蜀营议和,兄弟二人在军帐中相见却不能叙私情的场景。如今阴阳永隔,最后一面竟成永诀,这让他如何不痛彻心扉?   诸葛恪的这句话,道破了三国时期谋士家族的生存困境。诸葛氏"龙虎狗"三兄弟分事三国:诸葛亮在蜀汉为相,诸葛瑾在东吴为将,族弟诸葛诞在曹魏为官。   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家族策略,既保证了无论哪国统一天下,诸葛家族都能延续香火,也让他们陷入了亲情与忠义难以两全的境地。   从政治现实看,诸葛恪的劝阻绝非小题大做。当时吴蜀联盟虽存,但双方在荆州归属问题上始终存在芥蒂。若诸葛瑾以东吴重臣身份贸然入蜀,不仅可能引发孙权猜忌,更会给魏国散布"吴蜀密谋"的口实。   《江表传》记载,孙权得知此事后虽表面应允,却暗示"瑾年高德劭,不宜远行",实则担心两国外交平衡被打破。   更深层来看,诸葛瑾的奔丧执念,折射出乱世中知识分子的身份困惑。他们既是一国臣子,又是家族成员,更是天下秩序的构建者。   当弟弟诸葛亮选择"鞠躬尽瘁"践行理想时,诸葛瑾则在东吴践行着"稳健持重"的为政之道。这对兄弟看似选择了不同道路,实则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着"终结乱世"的共同目标。   值得玩味的是,劝阻父亲的诸葛恪,后来自己也陷入了相似困境。他在东吴权倾朝野时,其族叔诸葛诞在曹魏发动叛变,被司马昭所杀。   《魏晋世语》记载,诸葛恪为此"闭门三日",既不能公开悼念,又不能置之不理,最终只能暗中遣人收葬——这何尝不是当年劝阻父亲奔丧的一种历史轮回?   回看诸葛瑾最终未能成行的奔丧之旅,我们看到的是三国时代士人家族的生存智慧与无奈。他们用分散投资的方式保全家族,却不得不承受骨肉分离的痛苦;他们致力于终结乱世,却首先要学会在乱世中生存。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那些想要改变时代的人,首先必须被时代改变。   诸葛兄弟的故事留给后世的不只是"智慧"的传说,更是一个关于抉择的命题:当亲情遇上忠义,当个人遭遇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自处?   信息来源: 《三国志·诸葛瑾传》   文|百分百真茶萃取 编辑|史叔

0 阅读:5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