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年,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中文演讲,美国却坚决不同意,后来怎样了? 在科学界最顶尖的圈子里,有时候比物理定律还难打破的,是那种看不见的偏见,1976 年,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就遇到了这种事。 他当时刚靠发现 “J 粒子” 拿到大奖,却在发言语上跟主办方杠上了,他想在领奖时用中文演讲,这想法在当时根本没人信能成。 诺贝尔委员会直接拒绝,理由很直接,颁奖典礼全球直播,你讲中文,别人听不懂,为了典礼顺利,必须用英文或瑞典文,,这话明摆着就是觉得中文没资格上这个国际舞台。 那时候西方对中文本来就冷淡,丁肇中清楚这里的门道,可他就是不愿让步,他不是要争面子,而是心里明白,语言不只是用来聊天的,它连着人的根,装着民族的记忆。 他平静地跟主办方说,“我是中国人,母语是中文,我可以给英文译文,但演讲稿必须用中文写。” 主办方没料到他这么坚持,沟通好几轮后,想出了个以前从没见过的折中办法,这事也成了诺贝尔奖史上独一份的佳话。 到了那天的时候丁肇中穿黑色礼服,稳稳走上讲台,他先流利地用英文致辞,感谢了所有人,一切都跟大家想的一样。 可就在演讲快结束时,丁肇中停了几秒钟,随之他慢慢举起一份手写的中文稿,这个动作安安静静的,却比说任何话都有分量。 他对着话筒,用英文说出了后来传遍世界的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虽然是英文,但他特意顿了顿,让摄像机镜头把那一行行工整的中文汉字都拍下来。 那一刻,现场空气都像凝住了,台下好多人看不懂那些方块字,可都被这种庄重的氛围打动,丁肇中没能用中文讲完整场演讲,却用这种方式,让中文这门东方语言,实实在在 “站” 在了诺贝尔奖的舞台上。 此外上面还写着一句他的期待,“我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孩子们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用母语写下属于自己的科学论文” ,短短几句话,满是对故土的深情。 丁肇中的举动,在整个华人世界都引起震动。 那时国内科研刚起步,好多事没理顺,他的成功像一束光,照亮了无数年轻学子的心,就像他多年后说的,他不是要抗议什么,只是想让世界记住,中国人,也能站上科学的最高峰。 他的坚持,是对当时国际舞台上 “暗地里不平等” 的温和反抗,没喊口号,只用最安静的方式,表达了最坚定的立场。 现在中文国际地位提升,背后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人,用行动默默为文化和语言争尊重。 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