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11月11日,美国搞出了加密圈的大新闻,共和党参议员John Boozman和民主党参议员Cory Booker联手抛出跨党派法案,要把多数加密货币的监管权从SEC转到CFTC,这可是币圈盼星星盼月亮的好事。 作为参议院农业委员会资深成员的布兹曼,对管辖CFTC的委员会再熟悉不过,而民主党新星布克则以善于跨党派推动创新政策著称,二人的联手本身就是一个强烈信号:加密货币监管已超越党派分歧,成为亟待解决的共识性议题。 法案核心立场鲜明:将不属于证券范畴的加密货币明确定义为“数字商品”,并纳入CFTC监管框架,这意味着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有望告别SEC的严格监管,迎来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并非全盘否定SEC的监管职能,而是致力于厘清监管边界,证券型代币仍归SEC管辖,商品型加密货币则划归CFTC,这一设计体现了立法者对加密货币双重属性的深刻认识。 要真正理解法案的意义,需要看清SEC与CFTC背后迥异的监管哲学。 SEC的监管文化深植于“投资者保护”理念,秉持“疑罪从有”的审慎原则。 在主席加里·根斯勒的强硬领导下,SEC对加密市场持续采取高压姿态,坚持“除比特币外的大多数加密货币都是证券”的立场,这种监管方式被行业批评为“以执法代替监管”。 相较而言,CFTC的传统更偏向“市场发展”导向,采取“疑罪从无”的包容态度。 CFTC主席罗斯坦·贝纳姆多次公开支持加密创新,强调美国不应在这一领域落后,更重要的是,CFTC在衍生品监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恰好与加密货币市场最活跃的领域高度契合。 消息公布后,加密货币市场立即作出积极反应,比特币应声上涨3%,重返17000美元关口,Coinbase、Kraken等交易所高管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支持,称之为“美国加密监管走向清晰化的里程碑”。 传统金融机构则表现出审慎乐观,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监管明确性将吸引更多机构资金入场,但同时也意味着加密行业“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 最值得玩味的是SEC的沉默,截至目前,SEC未对法案发表任何评论,观察人士认为,这或许反映了该机构面临的两难处境:既不愿放弃监管权,又不得不承认现行框架难以适应加密市场的特殊性。 支持者认为,法案符合加密市场监管的国际趋势,日本、新加坡等国已采取类似的功能监管模式,根据加密货币的不同属性划分监管职责,美国若固守现行模式,可能导致创新资源外流。 然而反对声音同样不容小觑,部分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警告,CFTC的监管资源远不及SEC,可能难以有效保护投资者,数据显示,SEC2023年执法预算高达21.5亿美元,而CFTC仅3.5亿美元。 此外,法案还需经过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等多重关卡的严格审查,考虑到国会即将进入休会期,该法案很可能要待2023年新国会成立后才能进入实质性讨论阶段。 这场监管权之争,表面是管辖权划分的技术性问题,实质是对加密货币本质认知的哲学思辨。 SEC将加密货币视为需要严格管束的证券,CFTC则更倾向于将其看作需要规范的商品,两种视角背后,是保守与开放两种监管思维的碰撞。 从产业发展角度观察,监管权转移确实蕴含着积极信号,CFTC在衍生品监管领域的专业积累,更契合加密市场的现实需求,其相对灵活的监管风格,也可能为创新留出更充分的试错空间。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更透明的投资环境,对行业而言,这预示着更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监管的明朗化,向来是市场成熟的前奏,在这个数字金融新纪元开启的时刻,如何既保持创新活力又维护市场秩序,将是所有市场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