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灭掉中国?一股可怕力量来了!这回不是美国出手,普京笑到最后,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全球车市格局翻了个面,欧洲、日本的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几乎一夜之间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白,德国大众、丰田、雷诺等巨头关厂、断供,本土品牌拉达产能又顶不上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俄乌冲突三年多,世界车市像被洗了一遍。欧洲、日本的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德国大众、丰田、雷诺这些曾经叱咤全球的巨头们,说走就走,连招呼都不打。曾经俄罗斯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德系、日系车的标志,如今,一夜之间清空了货架。 对中国车企来说,这简直是“上天掉下来的馅饼”。没竞争对手了,市场空出来了,谁不想上?长城、奇瑞、吉利、比亚迪,几乎是排着队进场,心想这下终于能扬眉吐气一回。毕竟,在俄罗斯,汽车可是刚需产品,谁先抢到份额,谁就能立稳脚跟。 一开始确实是春风得意。中国品牌迅速铺货、开店、占渠道。俄方民众看着新车价格比以前便宜、配置还更高,买得那叫一个爽。 短短两年,中国车在俄罗斯的市占率从个位数蹿到七成,堪称教科书式逆袭。但好景不长。就在大家以为能稳坐钓鱼台时,俄罗斯突然变脸。 政策一改,关税提高、进口限制、零件管控,一套连环拳直接打得中国车企有点懵。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货已经卡在港口,车卖不出去,零件进不来。 这不是“铁了心要灭掉中国车”吗?其实也不完全是。俄罗斯这波操作,说白了,是想“逼”中国车企留下来扎根。 俄方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你们赚了我们的钱,那就别总靠进口,来这边建厂、招工、用我们的零件,一起发展。你要是真心想做俄罗斯市场,那就别当“过路商”。 这套思路,其实早在欧洲、美国、印度都见过。人家都是先欢迎你进口赚点钱,然后开始加税、设门槛,让你不得不本地化生产。 到最后,能活下来的企业,都变成了当地的一部分。而那些只想“快进快出”的,就被挤出去了。 这一波俄罗斯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看似针对中国,其实是在重新洗牌。对那些只是想趁乱捞一票的车企,这场风暴无疑是当头一棒。 但对真正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来说,这反而是一个“资格考试”,能不能留下,就看你愿不愿意扎根。 拿奇瑞来说,人家早早就在俄罗斯设立合资工厂,生产线本地化比例高,政策一变,反而更吃香。 长城也动作快,在图拉州建立的工厂早就投产,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带动当地供应链。反而是那些纯进口模式的车企,被关税一刀切,利润全没了。 所以,这一轮“寒风”并不是灭顶之灾,而是一次筛选。俄罗斯并不是想赶走中国,而是想让中国车企“从投机变成长期”。 有意思的是,这波风暴之后,普京反而笑了。欧洲人走了没关系,中国人留下还要建厂、雇工、交税,这对俄罗斯来说,不但稳住了产业,还拉来了投资。反过来,中国车企也不全亏——谁先本地化,谁就能在政策风暴里活得最久。 这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挺现实的。中国车企这些年在海外扩张太快了,从东南亚到中东、从拉美到欧洲,几乎是“哪里有空白市场,哪里就有中国车”。 但问题是,很多企业太急于求成,把“出口”当“扩张”,只想着把车卖出去,却没想怎么在当地立住。结果政策一变、汇率一波动,就全线被动。 俄罗斯这次算是给大家上了一课。国际竞争,不是拼谁来得快,而是看谁能站得稳。车企不是在打“闪电战”,而是在种树,根不深,风一吹就倒。 过去几年,中国车企靠价格和供应链赢下半边天;但接下来要赢得真正的全球市场,就得靠体系能力。 你得懂当地规则、搞定政策关系、建立服务网络,甚至要参与当地社会。谁能做到这一点,谁才有资格谈“全球化”。 所以别只盯着那几个被关税劈头盖脸砸中的品牌,那只是阵痛。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已经开始调整战略的企业。 比如通过本地合作伙伴搞零件供应,用俄国产钢材、俄方设计团队,打造更适应当地需求的车型。这个方向对了,市场自然会回来。 要知道,俄罗斯消费者虽然爱买便宜车,但他们更看重售后和零件供应。你要是断供两个月,他们立刻就转头去买别家。这就逼着中国车企不能光靠“物美价廉”,还得提供“稳定可靠”。 俄罗斯不是要灭掉中国车,而是在“逼中国车进化”。这场风暴,是痛,也是机会。谁能挺过去,谁就能在这个世界版图里留下根。 所以啊,别只盯着关税那点事,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到底准备好从“输出商品”变成“输出体系”了吗? 毕竟,能在别人家混下去的,永远不是来赚快钱的游客,而是能扎根的“新本地人”。而在这场看似残酷的淘汰赛里,笑到最后的,很可能仍是那些最早悟透这道题的中国车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