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美大部分航母都“摆烂了?不是“摆烂”,是真的不行了。 现在能动的航母是两艘半,半艘是没作战能力的福特,两艘是刚摔机的老帮菜尼米兹和用广告布挡住舰上窟窿的杜鲁门。尼米兹即将退役,这样就只有一艘半能用了。 不久前,美国海军在南海的部署上出了状况,老航母“尼米兹”号在训练中接连发生两起坠机事故,一架直升机和一架战斗机几乎在半小时内相继出事。 官方的解释是燃油有问题,但这艘服役了近半个世纪的老舰,本就伤痕累累。它在中东连续服役七个月后才回国,如今螺丝松动、零件老化、人员疲惫,连最后的退役之旅都走得跌跌撞撞。 按理说,新一代“福特”号应该接过接力棒,可现实并不理想。它被派去加勒比海参与禁毒行动,听起来体面,其实是避开了高强度的作战任务。 电磁弹射器这项核心技术频频出故障,连F-35C战机都无法正常起飞,只能继续用老式战机顶着。 折腾了多年,系统依然不稳定,连老式蒸汽弹射器都比它可靠。海军当然清楚问题所在,却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 另一头,“杜鲁门”号的情况更显尴尬。今年初它与商船相撞,被撞出了洞,几个月过去了,舰体上的缺口依旧没能修好,只是被一面巨大的海军旗盖住。外表看似整齐,实际破损依旧。 不是不想修,而是修不了。造船厂人手不足,工人流失严重,材料短缺,维修申请堆到明年都未必排得上号。这样的场面让人感到荒唐,却又真实地揭开了美国海军的现状。 三艘航母的问题看似不同,本质却一样。无论是设备老化、技术故障还是维修停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维持军队运转的基础,人和钱都出了问题。 经过多年预算调整,军费的重点早已倾向于新武器研发。像F-35这类项目,每年要花掉上百亿美元,而用来维系老装备的维修经费却被压缩了近四成。钱都去了新项目,旧舰维护自然入不敷出。 资金紧张带来的连锁反应最直接地体现在造船厂,技工的工资远不如民企,同样的手艺,在外面干一天挣三倍的钱。这样一来,懂行的老工人一个个离开,船厂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 没有熟练工,航母再急着维修也只能干等。时间一长,海军的维护体系被掏空,舰船越来越旧,新的又撑不起场面,陷入了恶性循环。 表面上,美国海军仍在世界各地活动,实则动力不足。旧舰靠拖延续命,新舰陷入调试泥潭,维修能力又大打折扣。 原本以全球部署为骄傲的航母编队,如今越来越力不从心。这种转变虽然悄无声息,却足以改变一个大国的行动节奏。 真正的问题,并不只是技术故障或经费紧张,而是军备体系里长期积累的“空心化”。没有完善的维修体系,没有稳定的人力储备,再强大的军舰也是一堆静止的钢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