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78亿吨,但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油不采,年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 首先,经济这本账算得明明白白,现在大规模开采就是一场稳赔不赚的买卖,当中东原油以每桶四五十美元的价格抵达港口时,我们从自家沙漠深处打出一桶油的成本却高达60到80美元,这笔账根本没法算,开采就意味着亏钱。 更要命的是那些看不见底的投入,在沙漠里建一个中等规模的油田,公路、水电、管线全套下来,砸进去的钱足够建起10到15座炼油厂。 那长达3500公里的输油管线在沙漠铺设的成本是平原的三倍多,其单位运输成本也远超海运。 有时候,流动的沙丘一夜之间就能把管线掩埋,清理沙子的钱甚至比当天采出石油的价值还高,再加上采出的液体里十有八九都是水,实际效益被压到极低,这让商业性开采根本无从谈起。 开采沙漠石油更像是一场跟地球物理极限掰手腕的硬仗,塔里木盆地九成的石油都藏在8000米以下的超深地层,那里的岩石比花岗岩还要坚硬,最顶级的钻头下去也撑不了多久,常规钻探的成功率还不到四成。 即便你钻下去了,遇到的麻烦也才刚刚开始,超过七成的原油是粘稠的重油,常温下就是一块沥青,根本抽不上来。 地表的挑战同样致命,夏天能到68度,冬天零下25度,巨大的温差能把钢铁设备活活“折磨”坏,风沙更是无孔不入,搞得一半的现场人员都得去做设备维护。 所以,我们看到“深地塔科1井”打到万米深度,这更像是在为未来储备“武器”,是一种技术攻关,而不是为了眼前的产量。 在这场博弈中,生态是条绝对不能碰的红线,沙漠的生态系统太脆弱了,一棵树、一片草都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因此,所有项目都必须小心翼翼,环保投入硬性规定不能低于总预算的4.5%。 为了保护一片胡杨林,中石化的一口井开采方案前后改了七次,最终设备离树最近的地方只有50厘米,工人们还得给树根做特殊的包扎。 所有的泥浆都得现场处理,一滴污水都不能排到外面去,这不仅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更体现出一种取舍:长远的生态价值高于眼前的经济利益。 所有的现实难题最后都会变成国家能源大局中的一步棋,把这片油海作为“压舱石”暂时封存是在为未来布局。 我们的战略石油储备还没达到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标准,这片资源就是我们应对未来危机时最硬的底牌。 我们已经在中东、中亚和俄罗斯建立了多元化的进口渠道,这给了我们从容布局的底气,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思路,和挪威对待北海油田的策略异曲同工。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在技术不够成熟的时候强行开采是巨大的浪费,把它留给技术更先进、国家更需要的未来,这既是经济上的理性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信息来源: 中国石油报 深地塔科1井如何攀越万米之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