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没有政委,是如何实现文官治军的?美国军队本质就是宋军化。其实就是笼络底层士兵,去思想化,严禁军队传播政治思想,士兵是给钱就干活。这种制度下高级军官就是无根之水,谈理想,军队不让谈。 如果印太司令部的一位上将提出要组建一支无人机舰队,这个计划听起来雄心勃勃,但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国防部层层叠叠的审批。 他需要提交详尽的报告,解释计划的战术意义、成本和风险,还得一轮轮听取由文职专家组成的评审意见。 美国规定国防部长必须是文职出身,他和庞大的官僚体系紧密配合,从采购、训练到后勤,每个环节都有人监督。 这使得任何将军在推行计划时,哪怕军功再大,也得像办文书一样反复递交材料。军事权力在这里被拆分成无数程序,没有人能独断专行。 但即使幸运地通过了五角大楼的审查,事情也远远没有结束,真正能决定这项计划命运的地方在国会山。预算案被送到参众两院后,它就成了一组组冰冷的数字。 议员们挤满会议厅,对其中的每一笔拨款都要问个清楚。他们抠得极细,从武器维护费用到士兵的医疗开支,所有支出都要解释,不符合公共利益的一律砍掉。 国会议员既要考虑国家安全,也得为自己的选区争取利益。将军和五角大楼的文官代表要反复游说,最终能否获得批准,往往取决于政治和经济的博弈。 当预算终于通过后,钱也不会立刻交到军队手里。五角大楼的财务部门要监控这笔资金的流向,确保每一美元都用在了批准的项目上。资金一旦到达基层,体系的最末端便会显露出来,就是那些在全球各地穿着军装的普通士兵。 他们每天完成训练、执行任务,对华盛顿的琐碎政治几乎毫无兴趣。参军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份有报酬、有福利的长期工作。 军饷、医疗保险、退伍后的教育补助,这些现实的好处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军中严格禁止谈论政治,所以士兵只需服从命令,不问缘由。上级一声令下,部队立刻行动,效率极高。 而且,频繁的岗位轮换让他们没有时间在某个地方扎根。一个士兵可能去年在中东,今年就被调到日本或德州。不断的调动让人际关系变得浅薄,也避免了军内派系的滋生。 地方政府想与驻军建立稳固关系几乎不可能,因为这些人随时可能被调走,美军因此也就成为一支彻底听命于中央的力量。 与此相对,国民警卫队是连接地方和中央的特殊存在。平时,它听令于州长,可以出动去救灾或维持秩序,看似归地方管理。 然而只要白宫或国防部下达命令,全部警卫队便会立即归联邦政府统一调动。这样的双重体系让地方既能依赖军力应急,又始终受制于中央,谁也无法把武装握在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