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一段视频曝光,原来他早就断定:中印再给力,也护不住俄罗斯。 视频是2025年1月录的,到7月底才被俄罗斯国家电视公司放出来。普京直接点明俄罗斯经济要缩水15%以上,能源卖出去的钱得少四成。 俄罗斯这几年全靠石油天然气撑腰,现在西方一卡脖子,钱袋子瘪得快。官方宣传老说转向东方能救命,可普京自己清楚,这路走不通。 军工产能跟不上趟,长期打下去铁定吃亏。他还说中印帮得上忙,但顶多杯水车薪,填不了大窟窿。这话暴露了高层对自家问题的清醒账本。 在克里姆林宫的一段内部讲话视频中,普京出人意料地展现了与官方宣传截然不同的语调。 他直言,西方制裁正在造成严重打击:俄罗斯经济或将萎缩超过15%,能源收入下降40%,军工产能不足以支撑长期战争,更重要的是,他并不认为中印能弥补这些缺口。 这番言论,与外界所见的“东向战略”形成强烈反差,显露出当局对自身困境的清醒认知。 普京的担忧并非凭空而来。去年的经济数据已经敲响警钟:GDP萎缩2.1%,能源出口减少28%,卢布对美元跌破100大关,通胀高达14%。制裁带来的技术封锁尤为致命,汽车、机床行业停产率超过50%,部分军工厂因芯片短缺被迫减产。 即使中印市场保持采购,俄罗斯的产业困境依旧难以逆转。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不久,莫斯科官方高调宣布“向东转”,强调通过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与印度的石油贸易来规避西方打压。 那时的宣传充满乐观,强调“东西方市场互补”,仿佛制裁只是短期阵痛。但不到两年,现实便撕开了幻想。 中俄贸易的确在规模上创纪录,2023年达到2400亿美元,但结构却单一:能源与原材料占比超过80%,高附加值产品不足5%。 俄罗斯急需的精密机床、电子元件、医疗设备,中国因担忧美国次级制裁难以大规模供应。更关键的是,人民币结算只覆盖俄外贸的25%,远不足以取代美元和欧元。 与中国的务实相比,印度的支持更显局限。莫迪政府大规模购买俄油,但超过八成以卢比结算,而卢比在国际市场几乎无法流通。军火合作受制于西方断供,连T90坦克的零部件生产都陷入停滞。 2023年,印度储备银行甚至限制对俄汇款,理由是担心被美国金融系统惩罚。这种表面热络、实则谨慎的态度,让莫斯科意识到所谓“东方补偿”更像是幻影。 与此同时,能源武器的效力正在消退。欧洲对俄天然气依赖从40%骤降至8%,通过挪威、卡塔尔、美国成功替代供应。 俄油被迫以每桶30美元的折扣出售给中印,年损失超过千亿美元。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俄乌战争反而加快了欧洲新能源投资的步伐,使化石燃料的战略价值持续下降。 军工领域短板同样明显。苏57战机年产量仅6架,不到歼20的十分之一;T14主战坦克因零部件缺口迟迟无法量产;被反复宣传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实际使用数量不足对外公布的三分之一。 这种产能困境,使俄军在战场上逐渐丧失技术优势。 社会层面的压力也在积累。莫斯科房价自2022年起下跌三成,资本外逃带走2000亿美元;适龄男性大量逃亡,造成劳动力短缺;军方则报告义务兵逃兵率创下自车臣战争以来的新高。 这些迹象,揭示了内部裂痕正在扩散。 与此同时,西方制裁的网络愈发紧密。2023年底,G7通过对俄钻石出口禁令,切断了最后的高价值外汇来源;美国制裁200家第三国企业,阻断其规避渠道;就连长期中立的瑞士也冻结了俄央行57亿美元资产。 层层收紧的金融封锁,让俄罗斯经济的喘息空间愈发逼仄。 对比之下,中国与印度的立场格外微妙。中国保持正常经贸,却坚守不提供军援的红线;既推动金砖扩容以对冲西方,又避免与美欧正面冲突。 印度在低价采购俄油的同时,不断深化与美国的合作,并活跃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这些“有限支持”,决定了莫斯科的依赖无法转化为真正的战略突破。 视频的尾声,普京说:“大国衰落,从来不是因为外部打击,而是内部问题积累的结果。”这或许解释了他为何在明知中印援助有限的情况下,仍选择发动一场消耗巨大的战争。 对于克里姆林宫而言,转移内部矛盾,或许是唯一能维系权力格局的方式。
普京这次不怕北约开战了,俄传来最新情报:英国已经阵亡1000多人 普京这次不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