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妥“底线作业”,孙玉良:中美合作稳定让全球产业链松口气】2025年9月1

孙王良评 2025-09-17 14:28:02

【中美谈妥“底线作业”,孙玉良:中美合作稳定让全球产业链松口气】

2025年9月16日,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会谈结束后的首个交易日,全球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微微回暖,铜、铁矿石等工业原料小幅上涨,欧洲汽车零部件板块股价随之攀升。这种跨越地域的市场反应,直接印证了一个现实:中美经贸关系的风吹草动,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

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谁得利更多”,却忽略了一个更深刻的逻辑——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其合作稳定性直接决定全球产业链的运转节奏。马德里会谈达成的共识,精准击中了当前产业链最焦虑的两个痛点,让悬着的心稍微落了地。

第一个痛点,是数字经济领域的规则不确定性。美方此前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对TikTok等平台设置限制,甚至暗示封禁可能性。这不仅让平台紧张,也让依赖它们谋生的数十万小企业和内容创作者陷入恐慌。在美国,仅靠TikTok运营的创业者就有50万以上,他们通过平台销售手工制品、农产品,获取收入。东南亚跨境电商卖家更是依赖平台,将中国商品销往全球,平台一旦受限,生意就停摆。

这次会谈明确了“尊重企业意愿、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相当于给数字经济划定了“不随意中断”的底线。市场因此有了稳定预期,比单纯增加贸易额度,更让人安心。

第二个痛点,是产业链合作中的投资壁垒。长期以来,美方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设置投资限制,像一道道关卡,让中美企业合作受阻。中国在电池材料研发上有优势,美国有整车制造能力,但因限制,两方技术合作迟迟无法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亦然,美国企业需要中国算力支持,却不得不绕路通过第三方,增加成本、降低效率。

这次谈判达成“减少投资障碍”的共识,相当于拆掉部分关卡,让技术、资金、人才能顺畅流动。减少投资障碍不是单方面让利,而是让产业链上的每个参与者都能发挥优势,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这种障碍减少与预期稳定,让全球市场“松了口气”。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指出,中美新能源产业链顺畅合作,将带动欧洲零部件订单增长,缓解产能过剩压力。

中美经贸关系稳定,不仅影响零部件,还关乎农产品贸易有序流动,防止价格大幅波动。全球化深度融合,没有哪个国家能在产业链断裂下独善其身,中美合作的稳定,就是全球经济的“定海神针”。

中方在会谈尾声提出的“作业”,也引发关注——要求尽快取消对华限制措施。很多媒体解读为给美方布置任务,但实际上,这道作业不是刁难,而是为了让合作回归互利共赢本质。部分限制不仅伤害中方,也反噬美方自身产业和民生。

航空业是典型案例。波音因对华限制,民用客机出口下降,欧洲空客趁机抢占市场。数据表明,如果限制继续,波音未来两年或损失百亿美元订单。农业亦同样,美国大豆出口受限,中国从巴西、阿根廷进口增加,美国库存积压,农场主利润缩水。这些事实说明,中方的作业实际上是帮美方看清自伤成本。

从全球视角看,这道作业像修整器,推动合作回到正轨。欧洲通胀未减,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东南亚制造业开工率低,非洲矿产出口波动。中美作为全球经济两大引擎,如果扩大合作,就能带动全球产业链正向循环。中国进口大豆,美国农场主受益;中国投入新能源研发,美国企业出口芯片,两边都顺畅,带动欧洲零部件、东南亚原材料需求。

这是一种连锁反应,也是全球经济复苏所需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这道作业检验美方合作诚意。中美合作基础是平等互利,单边限制既违背市场规律,也与双方利益相悖。过去美方一边寻求对话,一边扩大限制,言行不一让合作难深入。中方提出取消限制,是给美方一个明确信号:合作需要实打实行动,而非口头共识。

如果美方完成作业,谈判成果可落地,也为未来合作奠基信任;若继续拖延或加码限制,共识可能沦为空头支票,损害双方利益,也打击全球市场对稳定的期待。中美关系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道“合作共赢或对抗两伤”的选择题。谈判成果让全球松口气,也说明世界渴望合作的方向。美方能否完成作业,需要观察,但显而易见,摒弃单边思维、回到平等互利轨道,才符合中美与全球经济的共同利益。

这次马德里谈判,给全球市场注入了稳定剂,也让悬在心头的紧张得以缓解。数字经济不再惴惴不安,产业链合作更有保障,市场预期恢复平衡。中方的作业提醒世界:合作不仅仅是口头承诺,而是行动的兑现。只有回归互利合作,全球经济这台庞大机器,才能顺畅运转。

0 阅读:59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