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政府信了,连老百姓都满心期待,当地媒体更是天天喊这会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结果,一场空无一物的梦,把整个立陶宛带进了死胡同。 要知道,立陶宛当初敢跟中国叫板,背后可不是一时冲动。这个人口刚过280万的小国,这些年总想着靠“抱大腿”找存在感——先是跟着欧盟对俄搞制裁,后来又把主意打到台海身上,以为傍上美国和台当局,就能在芯片产业上“一步登天”。毕竟那会儿全球芯片短缺炒得火热,立陶宛看着隔壁波兰靠吸引外资搞电子产业赚了钱,眼热得不行,觉得只要抓住美台抛来的“橄榄枝”,自己也能从欧洲边缘小国变成“芯片新贵”。 可他们忘了,芯片产业从来不是喊喊口号就能搞起来的。美台当初画的饼有多香,现实就有多骨感。台当局承诺的“技术支持”,到最后只派了几个工程师过来走了圈过场;美国那边更离谱,说要投资的资金,拖了快三年都没到账,连工厂选址的地皮都还没完全搞定。有立陶宛当地的企业家吐槽,当初政府为了给芯片工厂腾地,硬是把原本规划的农业园区停了,还补贴了几百万欧元平整土地,结果现在那块地就扔在那儿长草,连个施工围挡都没立起来。 最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当初媒体吹得天花乱坠,说芯片工厂建成后,流水线上的工人月薪能达到3000欧元,比当地平均工资高出一倍还多。不少年轻人专门辞了原本的工作,等着工厂招人,还有人贷款去学芯片相关的技术。结果呢?别说高薪岗位了,连个招聘启事都没等到。有个在维尔纽斯的年轻人,之前在一家汽车配件厂上班,为了等芯片工厂的工作,在家待业了快两年,最后不得不去邻国拉脱维亚打零工,“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信那些空话”。 更要命的是,跟中国闹翻后,立陶宛的经济遭了大罪。要知道,中国曾是立陶宛农产品、木材的重要出口市场,两国关系恶化后,这些商品的出口量直接腰斩。立陶宛的乳制品企业,以前每年能往中国卖几百万欧元的奶酪,现在只能堆在仓库里降价处理;木材商更惨,原本销往中国的实木地板占了总销量的三成,现在只能低价卖给土耳其、埃及这些市场,利润薄得像纸。有经济机构统计,这四年里,立陶宛光是对华贸易损失就超过10亿欧元,相当于每个国民平白少了近400欧元收入。 直到今年初,立陶宛新政府上台后才终于清醒过来。外交部长公开承认,当初疏远中国、轻信美台承诺是“严重的战略失误”。他们开始悄悄找中国企业接触,希望能恢复农产品出口,可这时候想回头,哪有那么容易?中国市场早就被其他欧洲国家占了坑,立陶宛的产品要想再挤进来,得花比以前多几倍的力气。 说到底,立陶宛的这场“芯片梦”碎,根本原因就是错把别人的“棋子”当“机遇”。以为靠讨好美国、迎合台当局就能换来发展,却忘了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从来都是基于自身实力和实际利益,不是靠几句空头承诺就能撑起来的。现在才承认错误,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大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上周在布鲁塞尔追着中国代表团,递信求“恢复代办级关系”。
【3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