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上海。中统特务头子叶秀峰正在看报纸。一则广告突然吸引他的注意,上面

靖江的过去 2025-09-18 21:38:36

1947 年,上海。中统特务头子叶秀峰正在看报纸。一则广告突然吸引他的注意,上面写着 “招寻银老太太”。叶秀峰开始怀疑:这会不会是地下党的接头暗号? 想到这,他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抓起报纸,心里还是忐忑不安起来。 他做特务工作二十多年,在他眼里,这则看似普通的寻人启事,藏着不寻常的暗号密码。 那时,叶秀峰正被 “文萃案” 搞得焦头烂额。《文萃》是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领导的进步刊物,1945 年 10 月创刊。 自创刊起,这刊物就用犀利的政论文章,直指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胡绳、乔冠华、茅盾等文化名人都为它撰稿。 他们的文章剖析内战阴云下的民生凋敝,还记录美军驻沪的暴行、学生运动被镇压的真相。 蒋介石亲自下令中统:“赶紧把这本书解决掉。” 可上海特派员办事处查了几周,连印刷地址都没找到。 叶秀峰办公桌上堆着各地急电。从重庆较场口血案到台湾二二八起义镇压,从申九惨案到五二血案,每封电报都写着 “社会动乱”。 但叶秀峰心里清楚,真正动摇统治根基的,是这些刊物里字里行间反映的民心向背。 叶秀峰指着报纸,对季源溥沉声道:“银老太太,落款不留名,只写‘思念的儿子’。这种模糊信息,是地下党常用的接头套路。当年周恩来在上海活动,不也常用‘周公馆送信’的暗语?” 季源溥赶紧附和,手指不自觉摩挲腰间的勃朗宁手枪:“要不咱们将计就计?登个应答广告,引蛇出洞?” 两人立刻达成一致。第二天,《申报》四版右下角出现一行小字:“白发娘盼儿归,银老太太于亚尔培路某处静候。” 这个地址选得有心思 —— 亚尔培路 2 号正是中统上海办事处。特务们埋伏在梧桐树影里,眼睛紧盯每个路过的人。 卢志英被派去蹲守。他 1925 年入党,是老地下党员,此刻正以中统行动队副队长的身份执行任务。 卢志英表面镇定,心里却不平静。他打入中统多年,从没听说 “银老太太” 的接头任务。可特务们紧张的神情、苏鳞阁暗中监视的目光,让他不得不全神贯注。 蹲守到第六天,有了动静。一个穿灰布长衫的男子朝广告地址走去。卢志英刚要起身,突然瞥见暗处有特务身影闪动。 他急中生智,吹了声清亮的口哨 —— 这是地下党约定的警示信号。那男子听到口哨,停下脚步,随后消失在弄堂深处。 这声口哨让苏鳞阁像抓住了宝贝。他连夜向叶秀峰报告:“卢志英定是内应!” 叶秀峰连夜召卢志英对质。卢志英神色自若:“口哨?不过是逗鸟的玩意儿。若真有接头,怎会选在特务眼皮底下?” 可搜查结果让他说不出话 —— 卢志英住处的樟木箱里,藏着密码本与苏北联络图。 尽管卢志英咬紧牙关不吐一字,酷刑下指甲被竹签钉穿,十指血肉模糊,叶秀峰还是从他眼里看到坚毅。 与此同时,中统另一行动组抓获了《文萃》发行员。审讯室里,骆何民始终挺直腰板。他 1927 年入党,是老党员,面对刑讯毫不屈服。 特务们顺着线索找到亚尔培路附近的印刷厂时,吴承德正在给《文萃》最后一期刊物盖印章。 陈子涛被捕时,怀里还揣着没写完的社论手稿。字迹工整得像刻出来的,上面写着:“民主之火,不因酷刑而熄;真理之光,不因黑暗而灭。” 1948 年 12 月 27 日,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卢志英、陈子涛、骆何民、吴承德四人被塞进沾了毒的棉絮。 囚车碾过雨花台南麓的碎石路,宪兵把他们推入提前挖好的土坑。卢志英最后望了眼星空,轻声说:“告诉育民,我未负信仰。” 话音刚落,泥土簌簌落下,盖住了四张坚毅的面庞。 后来人们才知道,“银老太太” 的真相藏在上海民生药厂的档案里。原来,“矽炭银” 是治蟹毒的特效药。 药厂为吸引眼球,先发布 “招寻银老太太” 的启事,等读者好奇了,再登老太太手持药瓶的照片。 这种广告手法在民国年间很常见。比如冠生园的 “月宫折桂” 月饼广告、美商惠氏的 “宝宝笑” 奶粉宣传,都用悬念引发关注。 没人想到,这则普通广告,会被特务头子误读成暗号,最终酿成四位烈士牺牲的悲剧。 骆何民一生被捕七次,投身革命二十多年,为理想信念始终坚贞不屈。陈子涛、吴承德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也没丝毫退缩。 卢志英在敌人内部潜伏多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 在那个黑暗年代,还有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为追求民主、自由和正义,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用生命照亮前行的路,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基础。他们值得我们铭记!

0 阅读:110

猜你喜欢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