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为什么不被南宋重用?因为南宋不配。说出来你可能不信,23岁那年,辛弃疾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带着五十个不怕死的兄弟,趁着天黑摸进五万金兵驻扎的营地,把叛徒张安国从酒桌上揪出来,连夜绑回南宋砍了脑袋。 这件事震动了南宋朝野,当时叛徒张安国刚投靠金人,被封为济州知府,正喝得兴致勃勃,结果还没回过神,就被辛弃疾像拎小鸡一样拖走。 五十骑从金营正中杀出来,留下五万金兵瞠目结舌,几天后,辛弃疾将张安国押解进临安城,当场人头落地。 宋孝宗赵昚得知此事,笑称“少年英雄”,立刻召见,他原本准备重用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就在这时,宰相史浩递了句提醒,说辛弃疾毕竟出身北方,来历需要谨慎。 结果宋孝宗态度立刻发生改变,那份封赏从原本的高位武将,降成一个从八品小官——江阴签判。 辛弃疾表面上不计较,谢恩赴任,但心里清楚,真正的战场之路已经被堵死,他在江阴处理政务,同时上奏《美芹十论》,十条条分明地写出北伐策略。 可这份文书送进宫,就像丢进了深海,没有任何回应,他不死心,又写了《九议》,依旧不被采纳。 朝廷给的答复很官方:“所言甚善,暂且留中”,实际上就是束之高阁。 南宋朝廷并不是不懂,而是已经没有北伐的胆气,辛弃疾的直言不讳,很快被视作刺耳。 他和同僚私下喝酒时,说自己回到大宋本以为能尽忠报国,结果发现朝廷根本不打算收复河山,有人听了吓得替他捂嘴,可话还是泄露出去。 第二日,就有御史弹劾他狂妄无礼,孝宗看后只是叹息,把他调任闲职,从此,辛弃疾的仕途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救火队员生涯”,哪里缺人就把他派去哪里,可真正的军国大事永远不会交到他手上。 1180年,辛弃疾终于亲手组建了一支军队“飞虎军”,靠地方募粮练出了一支精锐,金人一听见“辛字旗”,就头疼不已。 本以为这就是北伐机会的开始,结果一道调令下达,飞虎军被强行解散,他本人被调去江西。 看着亲手训练的将士四散而去,他失声大笑,笑声里却带着泪水,他说自己太天真,以为真能练出一支北伐之师。 从此,辛弃疾彻底心灰,他在江西带湖购地建庄,取号“稼轩居士”,在外人眼里,他是归隐田园的文士,实则他的心还在北方的战场。 朋友陈亮来访,两人追忆往昔,那一夜纵马闯营的豪情让他们唏嘘不已,辛弃疾在墙上写下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这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后悔的不是冒险归宋,而是壮志无处安放。 随着南宋越来越想和金人讲和,辛弃疾一次次写词抒怀,把满腔悲愤都化作纸上文字,他的词流传千古,豪放激昂,但他本人却被彻底封印在书房里,他知道,自己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带兵打仗了。 等到1205年,权臣韩侂胄打着北伐的幌子,终于想起了这位老人,六十五岁的辛弃疾接到诏书时,手都在颤抖,他以为这次可以燃尽余生,为国一战。 可到了前线才发现,所谓北伐只是韩侂胄争权夺利的戏码,辛弃疾忍不住直言规劝,结果被中伤,最后愤然辞官,这一次,他彻底死心。 两年后,金兵南下,南宋急得团团转,再次诏辛弃疾出山。然而,等到使者到达时,他已病重不起。 1207年,他含恨而终,弥留之际口中还在高喊“杀贼”,他死后,家人从枕下找到遗稿:“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其实是他最后的绝望,他一直在等,等一个机会,可没有人给他这个机会。 辛弃疾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忠臣的全部无奈和痛楚,他一心想恢复中原,却生在一个只想偏安的朝廷。 他具备大将的才干,结果却被后世当作才子诗人去记住,如果他生在盛世大唐,他的名字也许会登上凌烟阁,而在南宋,他只能把满腔热血写进豪放的歌词里。 参考信源:辛弃疾:用一生 把别人的苟且活了成热血——人民资讯
辛弃疾为什么不被南宋重用?因为南宋不配。说出来你可能不信,23岁那年,辛弃疾干了
芸霄记史
2025-09-24 09:45:04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