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炊事员陶洪礼给前线送饭,路上,他遇到一个越军哨所,因嫌哨所碍事,他对战友说:“这个鬼东西挡路,把它端了吧!” 一个炊事兵背着饭筐走在送饭路上,前面突然冒出个敌军哨所。换成别人可能绕着走,这位老兵却说了句让人意想不到的话。就这么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14军42师多了个传奇故事。那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陶洪礼是山东农村出来的兵,1978年入伍分到14军42师当炊事员。这个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负责红河东岸的侧翼助攻,战况不比主攻方向轻松。别看陶洪礼是伙食兵,可他从来没把自己当成纯后勤人员。 部队里炊事员的活儿又累又琐碎,每天凌晨四点就得起床,给全连一百多号人准备三餐。围着大锅转一整天,手上不是油烟就是炭灰。可陶洪礼干完活从来不闲着,别人打牌聊天,他跑靶场练枪法。空地上用砖头做俯卧撑,一组接一组练到胳膊发抖。还主动找作战班的老兵请教,怎么匍匐前进,怎么看地形,手雷往哪扔杀伤力大。 送饭的路他走得比谁都熟。从驻地到前沿阵地七公里山路,哪段容易遭伏击,哪个弯道视线不好,他心里门儿清。同班的年轻炊事员说他多此一举,他只说了一句:“多走一条路,关键时候就多条活路。”这话没过多久就应验了。 1979年2月下旬某天傍晚,陶洪礼和战友鲁俊阳接到命令给前线送晚饭。俩人背着保温桶,里面装着刚出锅的米饭和菜。按规定,炊事员执行任务也得带武器,俩人每人一支冲锋枪,腰上挂着手雷。那会儿战线拉得长,后勤补给路上经常碰到敌人,炊事员带枪不是摆设。 走到半路,前面出现一个越军哨所,正好挡在必经之路上。绕行的话得多走一半路程,山路又陡又险,饭菜送到肯定凉透了。前线的战士们还等着吃饭呢,耽误不得。鲁俊阳有点犹豫,毕竟他俩只有两个人,也不知道哨所里有多少敌人。 陶洪礼盯着那哨所看了会儿,冒出一句:“这个鬼东西挡路,把它端了吧!”鲁俊阳愣住了,没想到班长这么果断。陶洪礼已经开始安排了,把饭筐藏好,检查武器,从侧面摸过去。 俩人虽然是炊事员,但平时经常跟作战班一起训练,战术动作挺熟练的。他们很快摸到哨所附近,先解决了门口两个站岗的,然后往里摸。哨所里有五个敌人,陶洪礼用手雷开路,冲锋枪扫射,配合得挺默契。 战斗打响后,鲁俊阳不幸中弹牺牲了。陶洪礼一个人且战且退,击毙了好几个敌人,但敌人数量多,他渐渐支撑不住。关键时刻,附近一支连队听到枪声赶来增援,最终全歼了哨所里的敌军。 战后师部确认击毙敌军五人,缴获武器弹药若干,给陶洪礼记了三等功。表彰大会上大家才知道,完成这次战斗的居然是炊事班长。后来陶洪礼又参加了几次战斗,都打得不错,战争结束时被授予一等功。在整个42师,他是唯一一个以炊事员身份拿到一等功的战士。 1980年陶洪礼复员回山东老家。乡亲们听说他立了大功,想给他办欢迎仪式,被他拒绝了。他说自己就是做了该做的事,没什么好宣扬的。回乡后他重新拿起锄头种地,农忙时帮邻居收麦子,农闲时到建筑工地打零工。村里办红白喜事需要帮厨,他二话不说就去了,从不收红包。 那些勋章证书被他锁在箱底,军装叠得整整齐齐收起来。有人问起当兵的事,他也只说几句,从不详谈。村里人只知道老陶当过兵打过仗,但不知道他有多英勇。 直到2010年代初地方政府走访慰问老兵,查阅档案时才发现陶洪礼的战功记录。村里人这才知道,这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原来有这么不凡的经历。政府给他安排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收入稳定,适合他这个年纪。他依旧过得很简朴,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骑着用了十几年的旧自行车上下班。 有记者想采访他,被他婉拒了。他说自己没什么好讲的,那些牺牲的战友才值得记住。每年清明和烈士纪念日,他会独自去县烈士陵园,给牺牲的战友献束菊花。站在墓碑前,他总是沉默很久,眼眶发红。有人问他想什么,他说:“想那些回不来的兄弟,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能活着回来,已经很幸运了。” 如今陶洪礼已是耄耋老人,偶尔跟年轻人聊起往事,他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个送饭的,做了该做的事。战场上每个人都在尽本分,没什么值得夸的。”那年他背着饭筐遇到挡路的哨所,只因耽误送饭就发起攻击,这份朴素的勇气定格在那个年代,成了无数平凡军人的真实写照。 一个炊事兵能打成这样,靠的不是运气,是平时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现在这样的老兵越来越少了,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记住。您身边有没有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1979年,炊事员陶洪礼给前线送饭,路上,他遇到一个越军哨所,因嫌哨所碍事,他对
熹然说历史
2025-10-11 21:46:36
0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