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画家张大千不顾劝阻,执意选择南渡。他仅有三张飞往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第

南风意史册 2025-09-16 15:45:20

1949年画家张大千不顾劝阻,执意选择南渡。他仅有三张飞往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第三任妻子徐雯波和幼女匆匆登机,随身携带了几十幅临摹敦煌的壁画,晚年颠沛流离。   “敦煌壁画是民族的根脉,我不能让它们湮没在战火中。”张大千抱紧手中的画对朋友说道。还有手里三张薄薄的机票,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命运,更是一段延续半世纪的文化乡愁。   张大千最终选择离开大陆,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综合权衡的结果。面对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这位长期沉浸于传统绘画语境的艺术家,对未来的创作自由度产生了深切忧虑。   另一方面,他在敦煌期间进行的壁画临摹工作,虽然成就卓著,但当时已引发诸多争议与非议,这种舆论压力也成为其去国远游的重要诱因。   他所携行的敦煌摹绘共六十二件,凝聚着1941至1943年间长达两年多的面壁心血,其中不仅涵盖两百七十余幅壁画临摹,还包括众多彩塑底稿与粉本创作。   历史的真相往往比后世传闻更加令人扼腕。为获取离境的机票,张大千辗转托请时任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出面协助,才得以确保机上席位。   然而更令人唏嘘的是,由于搭乘名额极为有限,他被迫将年仅一岁的幼子张心建留在了四川,托付给当地友人代为抚养。   这个决定最终造成永别,留在大陆的儿子后来经历坎坷人生,于1983年父亲逝世同年选择结束生命。张大千的漂泊轨迹勾勒出那个时代文化人的流离图景。   在巴西圣保罗郊野,张大千以一己之力构思并建成了“八德园”,园中每一处景致都深藏着他对故土的眷恋。他严格遵循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投入大量资金开凿湖泊、引种亚洲花木,试图在遥远的南美重建一座寄托东方审美理想的心灵栖所。   敦煌摹绘始终是张大千创作的核心灵感来源。在其恢弘长卷《长江万里图》与临终之作《庐山图》中,敦煌艺术的深刻影响清晰可辨。无论是浓郁奔放的色调用笔、博大开阔的画面结构,还是宗教情怀与人间气息相融的美学风格。   张大千的艺术生命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他既承袭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亦致力于中西画法的融合;既是敦煌艺术的保存与传播者,也是文化跨域流动的典型代表。   2017年,为纪念张大千诞辰120周年,两岸故宫首次联合展出其敦煌临摹作品,这批珍贵画作跨越海峡汇聚一堂,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鲜活见证。   让我们共同珍惜当下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历史的遗憾转化为守护文化根脉的动力,让每一个艺术灵魂都能在祖国的怀抱中自由歌唱。   信息来源: 艺术观察|2023-03-15《张大千与敦煌壁画的不解之缘》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06-5《张大千: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68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