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

芸霄记史 2025-09-16 18:38:28

[微风]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过多,这种导弹一直沿用至今。红箭73经历了多轮升级,弹头、发动机、瞄具都换了新,但它依旧没法正面对付主战坦克的厚实装甲。不过,打轻型装甲车、工事甚至碉堡,它还是挺管用的。   现在在一些边防部队、轻型合成旅的装备清单上,依然能看到它的身影。   对这些部队来说,红箭73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好养活、用着不挑环境。   一枚导弹的价格,也就一辆国产卡车钱,维护起来连复杂的保障设备都不用,对于预算不宽裕的部队,这就是个踏实的选择。   要说它怎么能混到今天,就得回到七十年代末,那时候中国在北线要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苏军坦克,造价高昂的装甲部队咱根本拼不起,只能找个便宜、能大批量装备、上手快的反装甲武器。   当时从零造新导弹难度太大,所以干脆“拿来主义”,基于引进的苏制AT-3技术直接仿制改良。   1978年,红箭73定型投产,短时间内产量就冲上了十万发,成了我军第一款大规模装备的反坦克导弹。   它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首次登场,让步兵分队第一次能在几公里外威胁装甲目标。   不过早期型号是全手动制导,射手得全程盯着导弹飞行修正轨迹,新手想打中可真不容易。   后来研发团队给它加上了电视测角仪和数字控制箱,实现半自动制导,普通士兵经过训练也能正经打中目标。   再后来又配上光学瞄准和红外跟踪,让夜战能力好了一截。弹头也没闲着,从最初对轻装甲足够、但打T-62、T-72有点吃力,发展到能穿透八百毫米厚的钢板,对冷战时期的大部分坦克都有威胁。   可随着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甚至主动防御系统普及,红箭73的优势就不那么突出了。它飞得慢,给对手留了回避和反制的空间;早期型号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更容易丢目标。   为延长寿命,工程师不断改进,C型加了随动发射架,可以边瞄边打,提高了打运动目标的几率,还有带探针的型号对付反应装甲效果更好。   虽然它已经很难对付最新的主战坦克,但打轻装甲、摧毁火力点还是绰绰有余。   新世纪里,红箭8、9、10、12这些更先进的导弹纷纷上阵,穿甲能力强、射程远,还有的能锁定顶攻。   但它们贵、维护麻烦,不适合全军铺开用,所以高精尖部队用新的,边防和基层照样留着红箭73,形成高低配合。   在国际上,它的受欢迎程度也不低。对很多预算有限的国家来说,买这种成熟、易用、打过仗的导弹,比追新潮大杀器实在得多。   于是几十年过去,它虽不再是战场主角,却依然在全球不少角落继续服役。   从当初为了挡住坦克洪流,到今天依旧在战场和训练场发挥余热,红箭73证明了一个道理:武器不一定非得追求最新最好,关键是合不合用、靠不靠谱。   在现代战争里,它或许只是配角,但有时,这样的配角反而更耐用,也更重要。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红箭-73反坦克导弹】

0 阅读:236

评论列表

我爱我家

我爱我家

2
2025-09-16 19:38

如果哈马斯有这并且管够,以色列要哭晕在厕所了。

你跌

你跌

1
2025-09-17 01:14

坦克正面装甲打不穿,可没说侧面和屁股打不穿啊,也没说履带和传动轮打不穿啊。更没说装甲车打不穿啊。就73的穿深,侧面后面都能打。装甲车更是不在话下。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