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财经调查的一则报道,让不少人直呼“踩雷”——直播间里那些标着“100支长绒棉”“A类母婴级”的高端四件套,实际可能连纯棉都不是,支数更是虚标得离谱。这事儿一曝光,网友们瞬间炸锅:“花大价钱买的‘高端货’,居然是化纤冒充的?”“直播间的话术,到底还有多少水分?” 报道里,记者走访了南通、嘉兴等地的家纺市场,发现不少商家把“虚标支数”当成了行业潜规则。比如,南通某直播间宣称的“匹马棉”四件套,实际用的是普通棉,甚至掺了化纤;嘉兴一家面向老人的私域直播,把40支的床品吹成“50支长绒棉”,就为了多卖几单。更夸张的是,有些商家连检测报告都能伪造——假的A类标签、假的水洗标,甚至二维码都能“佐证”真实性,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支数越高,面料越细腻,价格也越贵。30支、40支的普通棉四件套,成本可能就几十块,但标成“100支”后,身价直接翻几倍。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心理,用“破价福利”“流量换成交”的话术,让人误以为捡了大便宜。可实际上,一套真正的100支长绒棉四件套,光面料成本就要300多元,直播间里那些两三百块的“高端货”,根本不可能是真的。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种造假已经成了产业链。南通的家纺市场里,部分辅料店主动给商家提供假标签、假检测报告,甚至教他们怎么“忽悠”消费者。比如,把纯化纤的床品标成“木棉皱皱纱”,宣称是“从木棉树提炼的纤维”,实际上连木棉的边都沾不上。这种操作,不仅坑了消费者的钱,更可能因为材质不达标,影响皮肤健康,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这类敏感人群。 说到底,这事儿暴露的是直播电商的监管漏洞。主播为了流量和销量,可以闭着眼吹嘘;商家为了利润,敢把假货当“高端”卖;平台为了抽成,对虚假宣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受伤的,还是那些信任直播间的普通消费者。 不过,咱们也不能光怪商家黑心。作为消费者,咱们自己也得长个心眼——比如,别盲目信“高支数”,40支、60支的普通棉四件套,其实已经能满足日常需求;再比如,看到价格离谱的“高端货”,先想想“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最后,买之前多查查国家标准,A类标签必须标“婴幼儿用品”,B类才是直接接触皮肤的,别被“A类母婴级”的话术忽悠了。 话说回来,你最近在直播间买过四件套吗?有没有遇到过“货不对板”的情况?或者,你觉得该怎么治治这些“虚标支数”的商家?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避避坑! (案例来源:中央财经)
始祖鸟这个在喜马拉雅放烟花的行为,被网友形容为:吃户外的饭,炸户外的山……要知道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