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马占福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

逆影雷霆刃 2025-09-24 02:31:05

1987年,马占福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经打听才知道,因为生活贫困,马占福的母亲正在沿街乞讨! 1987年,一位年轻的战士马占福在出征前写下了一封给父母的信。 这位来自青海省大通县的回族青年当时只有20岁,在信中他向父母道别,表明自己已经做好为国牺牲的准备。 这封充满家国情怀的书信,见证了一个普通战士的崇高选择。 马占福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家里有多个兄弟姐妹,经济条件十分困难。 小时候,他经常看到母亲为了养活一家人,不得不外出乞讨。 这些艰难的经历让马占福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也让他立志要改变家庭状况。 在好心人的资助下,他得以进入学校读书,在那里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逐渐萌生了参军的想法。 1984年1月,马占福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 在部队里,他训练刻苦,各项军事技能都掌握得很好。 据连队记录,马占福在新兵训练期间就表现出色,多次获得训练标兵称号。 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练。 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了领导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 两年后,马占福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要开赴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临行前,部队特意批准战士们回家探亲。 马占福知道这次上前线凶多吉少,在家期间他拼命帮父母干农活,还用积攒的津贴给父母买了一套新衣服。 归队那天,父母一直把他送到村口,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面。 到达前线后,马占福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阵地上硝烟弥漫,每天都有战友伤亡。 但这些并没有吓倒他,反而坚定了他保家卫国的决心。 他多次向上级请战,要求加入最危险的突击队。 领导被他的勇气感动,最终将他编入第一突击队,担任第一爆破手。 这个岗位危险性最高,但马占福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1987年1月5日早晨7点,在敌人阵地前潜伏了28个小时的马占福和战友们接到了进攻命令。 他们像猛虎一样冲向越军盘踞的310高地。 战斗一开始很顺利,许多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消灭了。 但随着越军开始反击,突击队遇到了顽强抵抗。 枪林弹雨中,不少战友负伤或牺牲。 在激烈的交火中,马占福腹部中弹,肠子都流了出来。 他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又不幸头部中弹,昏迷过去。 后来他被枪声震醒,发现敌人的一个暗堡正在疯狂扫射,阻挡了战友们的进攻。 他忍着剧痛爬向暗堡,用最后的力量将爆破筒塞进射孔。 当敌人试图推出爆破筒时,马占福用胸膛死死顶住,回头喊了一声"班长",就壮烈牺牲了。 他的英雄行为为部队扫清了障碍,最终夺取了高地。 战斗结束后,马占福被追记一等功,被誉为"黄继光式的英雄"。 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当部队领导带着烈士证书和遗物来到马占福家时,发现他的老母亲正在外乞讨。 这位悲痛的母亲听到儿子在录音机里留下的26声"娘"的呼唤时,当场瘫倒在地,痛哭失声。 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 此后的岁月里,马占福的母亲一直想去给儿子扫墓,但因为家贫始终未能成行。 每年清明节,老人只能在家门口朝着南方的方向烧纸祭奠。 临终前,她嘱咐小儿子马占贵,有条件时一定要去哥哥墓前祭拜。 2012年,在哥哥战友的帮助下,马占贵终于带着家人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完成了母亲的心愿。 这时距离马占福牺牲已经过去了25年。 如今,麻栗坡烈士陵园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前来瞻仰祭奠。 马占福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在陵园的纪念墙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英雄虽逝,精神长存。" 这正是对马占福等烈士最好的纪念。 据陵园管理人员介绍,每年清明节期间,都会有大批学生和群众自发前来扫墓。 人们献上鲜花,鞠躬致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怀念之情。 有些当年参战的老兵还会来到这里,给年轻一代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 这些真实的历史记忆,正在一代代传承下去。 马占福的故事只是无数英雄事迹中的一个缩影。 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有许多像他这样的年轻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和平的基石,用牺牲和奉献守护了国家的安宁。 正是有了这些英勇战士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和传承。 主要信源:(青海省税务局——牢记誓言挺膺担当 兴税征程续写荣光)

0 阅读:0
逆影雷霆刃

逆影雷霆刃

逆影雷霆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