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名男子在兰州火车站等待火车,这时从他身边走过来一名警察,两人对视一眼后,警察总觉得这人有问题,于是便上前询问,可这时,这名男子从腰间掏出一把手枪,对着警察的头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西北的兰州火车站,人群川流不息,候车大厅里总是嘈杂,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这里进出,旅客忙着赶路,很少有人留意身边那些穿着警服的身影。 铁路公安民警就像暗处的守护者,常常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用眼睛去捕捉人群中那些不协调的动作,对他们来说,这里的秩序就是责任。 程鹏1968年出生在湖北武汉,家境普通,年轻时他选择参军,在部队里学会了吃苦,也练出了冷静的性子,1989年退伍后,他没有留在国企,而是进入兰州铁路公安工作。 那时候的车站秩序复杂,各种小偷、票贩子混在旅客当中,他只能靠一遍遍观察去学习老民警的办法。 没上过警校,他就自己买书看,翻心理学和犯罪行为的资料,还反复研究旧案卷,渐渐地,他能从一些细小的表情和动作里发现问题。 日子久了,经验就一点点攒起来,有一次,他在站台发现一个年轻人提着大包东张西望,手始终攥得紧紧的,他跟随观察,最终查出对方携带了毒品。 还有一次,他注意到一个人进站后来回走动,眼神回避警察的目光,结果身份一查竟是外地在逃人员,这些事让他越来越肯定,细节往往能决定案件的走向。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1998年8月6日,这天兰州火车站人满为患,正值暑运高峰,候车厅里旅客拥挤,程鹏在巡逻时看到一名男子,穿着灰色外套,背着一个旧包,看似要买票却迟迟不走到窗口。 更让人注意的是,他的目光一直在观察四周,手臂僵硬得贴在腰侧,程鹏心里立刻紧了一下,他走过去准备核查证件,就在他靠近的瞬间,那人猛地掏出一把手枪顶住了他的头。 枪口距离不到一臂长,周围旅客立刻慌乱,生死只在一瞬间,程鹏凭着多年训练,猛地抓住对方手腕,把枪口推向上方,同时高声示警,子弹没有打中人,其他民警赶来将嫌疑人制伏。 经过检查,那是一支已经上膛的仿制手枪,子弹足够造成严重后果,审讯后确认,这人是一名重大涉毒案在逃人员,那一刻的冷静和反应,为程鹏赢得了一等功,也保住了现场无数人的安全。 这次经历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要继续坚守一线,后来他参与多起缉毒行动,在候车室识破体内藏毒的嫌疑人,也曾在调查中查获大批枪支和弹药。 2007年一次追捕行动中,他身受重伤,医生建议转去内勤岗位,但他坚持回到巡逻和侦查中,他觉得车站每天人来人往,多一双警惕的眼睛,就可能少一次危险。 长期的工作让他付出了很多,春运时他经常连续执勤十几个小时,曾在候车厅因低血糖昏倒,输完液又回到岗位。 家人对他既担心又无奈,儿子在作文里写过“爸爸很少在家”,妻子说他把车站当成了家,即使如此,他还是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他觉得看到旅客平安出行,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安慰。 程鹏把经验一点点记录下来,写满了好几个笔记本,他总结出识别嫌疑人的常见特征,比如走路姿势不自然,回答简单问题时容易闪烁其词,或者眼神回避。 他还把这些整理成教材,教给年轻民警,很多后来人成长为业务骨干,都受过他的指导,他常强调,监控和人脸识别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人的判断,因为微小的神态变化只有靠长期经验才能看出来。 三十多年的从警经历里,他累计获得四次一等功、十二次二等功、十七次三等功,家里的荣誉证书堆起来有七公斤重。 尽管已经年过五十,他依旧带队在兰州火车站巡逻查缉,他不太在意外界的称号,更看重每天能否把风险挡在旅客之前。 很多人从车站匆匆经过,不会意识到二十多年前,这里曾有人在大厅里掏出枪对准一名警察的头。 那一瞬间的对视,背后是多年的训练和坚持换来的冷静,程鹏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惊险经历,更是成千上万民警日复一日守护安全的缩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上游新闻——全网刷屏的“勋章民警”,曾被毒贩拿枪抵住脑门
“冤不冤?”一男子晚上去找舅妈,不料,却意外撞见舅妈偷情,由于男子身体强壮,就将
【239评论】【28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