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白打了,大军刚撤,哈马斯出兵重夺加沙,处决10名“巴奸” 10月10日中午12点,停火协议正式生效。 以色列人以为熬过了最难的阶段,军队开始按计划从加沙撤离,主力部队一步步后撤到事先划定的黄线区域。 卡茨说得好听,说这是“临时调整”,但谁都明白,以色列打了整整一年,死伤无数,最后却落得个仓促收兵,怎么看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以色列想不到的是,哈马斯压根没打算给他们喘口气。以军刚一撤,哈马斯不到几个小时就动了。 7000名武装分子像潮水一样涌入空出来的区域,电话、短信一通狂发,分散在各地的“沉睡部队”立刻集结,在加沙各个街口设卡、封路、布防。 甚至连穿警服的人都安排好了,演得一套一套的。以军打了一年苦战,刚一松手,加沙就换了主人。 最狠的,还不是哈马斯重新掌控街头的速度,而是他们手起刀落的决心。10月12日清晨,哈马斯直接把10名“通敌者”拉出来就地处决。 这些人据说是“亚西尔·阿布·沙巴布”民兵组织的骨干,在以色列占领期间为以军做事,甚至有人被指控向以方提供情报。 以色列在签协议时根本没提他们一句,哈马斯却记得清清楚楚。 清算来的如此之快,连这些“巴奸”可能都没料到,曾经靠以军撑腰的日子,说没就没了。 这也难怪哈马斯下手这么快。这十几年来,他们最怕的不是以色列炸弹,而是内部背叛。一个“人民军”、一个“亚西尔·阿布·沙巴布”,让他们吃过多少亏。 这次战争期间,加沙地下工事被以军摧毁不少,有多少是“自己人”带的路?谁敢动摇哈马斯的权威,哪怕是巴人,照杀不误。 以色列的军队还没走远,哈马斯已经把加沙划成几块,任命五位军区指挥官,各自负责一片。检查站、武装巡逻、情报网络,统统恢复。 哈马斯不是在退,而是在以军撤出前就已经准备好“接管计划”。这不是一场结束的战争,而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有人说,以色列的撤军只是策略上的让步,是为了下一轮进攻做准备。说得好听,可现实却打脸。 以军控制的那53%加沙土地,除了边境缓冲区和几个北部城镇,几乎没什么实际意义。 哈马斯不但控制了剩下的部分,还用极快的速度消灭了所有潜在对手。原本亲以武装在协议中没被照顾,如今成了哈马斯的刀下鬼。 以色列既失地,又失人,连最基本的情报渠道都被连根拔起。 更讽刺的是,以方本以为这次打击能彻底削弱哈马斯,结果哈马斯非但没被打垮,反而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他们还在,而且比以前更强。 撤军不到48小时,加沙街头就贴满了哈马斯的海报,武装人员明目张胆地巡逻,百姓甚至主动配合。 对于加沙人来说,谁能维持秩序,谁就是当权者。战争打了一年,最后还是哈马斯说了算。 这背后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政治上的博弈。哈马斯公开表示,武器不会交,除非未来巴勒斯坦国建成。 换句话说,他们根本没承认以色列提出的“去军事化”要求,停火只是一个喘息窗口。 等到以色列再动手时,哈马斯可能已经完成重整,比战争开始前还难对付。 以色列看似掌握主动,实则被动至极。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路线”已经走到尽头,国内抗议不断,国际压力山大。 美国刚刚在埃及主持了和平峰会,哈马斯根本没去。 为什么?因为他们不需要谈判,现实已经摆在那儿:他们赢了第一轮,现在是谈条件,不是乞求和平。 特朗普说,第二阶段谈判要开启了,每天600辆援助卡车进加沙,人道救援优先。 但在哈马斯眼中,这些车是他们统治的象征,是他们掌控资源、分配粮食、控制民心的工具。以色列还在谈条件,哈马斯已经在分蛋糕。 有人还在幻想停火能带来和平,可哈马斯已经用子弹和决斗告诉所有人:这不是和平,这是备战。 清算“巴奸”,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下一个倒下的,可能不是哪个通敌者,而是犹豫不决的政治家。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对等的。以色列有飞机、有坦克、有铁穹系统,可他们没有时间。 哈马斯没有制空权、没有大国撑腰,可他们有耐心,有组织,有一旦松手就能反扑的韧性。
万万没想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后,哈马斯立刻反扑,不仅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