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八旬老太住养老院,被数十年无往来的大女儿伪造证件取光其40万元养老钱 近日,

莓爱分享 2025-09-16 15:08:47

成都八旬老太住养老院,被数十年无往来的大女儿伪造证件取光其40万元养老钱 近日,四川成都一八旬老人入住养老院期间,被数十年素无交集的大女儿姜某某伪造证件取走40万元养老钱,引发公众对老年人财产安全与家庭伦理的关注。9月11日,法院判决姜某某赔偿老人15万元,案件细节令人深思。 事件经过:亲情背后的“黑手” 该老人因年迈入住养老院,养老钱存放于银行账户。其大女儿姜某某(数十年未与老人联系)竟通过伪造证件,冒充老人亲属身份,多次从银行柜台及自助设备取走账户内40万元。老人发现存款“蒸发”后报警,警方调查发现,姜某某利用老人年老体弱、信息闭塞的特点,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老人部分身份信息,伪造授权文件,绕过银行审核。老人子女得知后痛心不已,认为姜某某不仅窃取钱财,更伤害了家庭亲情。 法律视角:伪造证件与财产侵权 根据《刑法》第280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以及第266条诈骗罪,姜某某伪造证件冒充他人身份取款,已涉嫌违法犯罪。但本案中法院最终以民事赔偿判决姜某某赔付15万元,可能基于部分款项追回困难或量刑考量。法律专家指出,老年人因认知能力下降,属于财产权益易受侵害的弱势群体,亲属或其他人利用特殊关系伪造证件盗取财产,不仅侵犯财产权,更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银行在审核环节若未严格把关(如未核实取款人真实身份),也可能承担相应责任。 网友热议 • “亲生女儿偷自己母亲的钱,太没人性了!” • “伪造证件取钱,必须严惩!” • “法院判赔15万,希望能警示这类人” 数据显示,老年人财产诈骗案件中,近两成涉及亲属作案,利用信任与信息差实施违法活动。律师提醒,老年人应妥善保管身份信息与财产凭证,银行也应加强身份审核,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这起事件为老年人财产安全敲响警钟。当亲情沦为“敛财工具”,法律该如何守护老人的“养老钱”?您认为银行与家属应如何共筑防线?欢迎留言讨论。

0 阅读:0
莓爱分享

莓爱分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