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有一座寺庙,里边住了100多个尼姑,这里的尼姑们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吃一顿

浅笑对风吟 2025-09-22 19:05:20

辽宁省有一座寺庙,里边住了100多个尼姑,这里的尼姑们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吃一顿饭,一辈子都不能碰钱,有人却说这才是最干净的寺庙。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在辽宁海城接文镇的深山幽谷中,一座青瓦灰墙的古寺静静伫立。 这里没有缭绕的香火,没有熙攘的香客,只有晨钟暮鼓与清风明月相伴。 道源寺,这座与众不同的比丘尼道场,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向世人展示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每天凌晨两点,万籁俱寂之时,寺院的钟声便划破夜空。 比丘尼们迅速起身,简单洗漱后便开始一天的修行。 佛堂内烛光摇曳,诵经声低沉而庄严。 她们盘腿坐在蒲团上,神情专注,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她们无关。 待到东方既白,她们便拿起农具,来到寺后的菜园。 翻土、施肥、浇水,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仿佛这不是劳作,而是一种修行。 寺院的斋堂总是飘着淡淡的饭菜香。 比丘尼们自己种植的蔬菜格外鲜嫩,白菜青翠欲滴,土豆饱满结实。 做饭前,她们总会仔细挑拣食材,将不小心混入的小虫子轻轻放生。 午餐是一天中唯一的一餐,但却做得十分精致。 简单的豆腐能被烹制成多种口味,或清蒸,或红烧,或与野菜同炖。 用餐时,斋堂内寂静无声,每个人都专心品味着食物的本真滋味。 下午的修行同样充实。 有时是集体诵经,有时是聆听法师开示,最特别的是"跑香"修行。 比丘尼们排成整齐的队伍,缓慢地绕佛而行,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踏实。 她们的僧袍随着步伐轻轻摆动,发出细微的摩擦声,与殿外竹叶的沙沙声相应和。 每年的行脚修行是最令人敬佩的。 中秋过后,比丘尼们便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征程。 她们穿着草鞋,徒步行走在山间小路上。 遇到好心人施舍食物,她们会恭敬地接过,但从不接受金钱。 夜晚露宿野外时,她们找一处避风的地方,铺开薄薄的睡袋,以星空为被,以大地为床。 有时遇到下雨,就只能找一处山洞暂避。 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容。 寺内最年长的比丘尼妙慧法师已经八十高龄,她在道源寺修行已近三十年。 每天清晨,她总是第一个来到佛堂,点灯、上香、诵经,从不间断。 虽然年事已高,但她仍然坚持参加一切修行活动。 她的手指因长年劳作而粗糙变形,但缝补僧袍时却格外灵巧。 一件僧袍她可以穿十几年,补丁叠补丁,却总是洗得干干净净。 道源寺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简朴与克制。 寺内的建筑保持着最初的模样,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只有实用的功能。 诵经用的木鱼被磨得光滑发亮,蒲团虽然破旧却被缝补得整整齐齐。 就连寺内的树木也似乎感染了这种气质,长得格外挺拔苍翠。 在这里,现代社会的喧嚣被完全隔绝。 没有手机铃声,没有汽车鸣笛,只有风声、雨声、诵经声。 这种极致的简朴生活,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富足。 比丘尼们不需要为物质烦恼,不需要为欲望所困,只需要专注于当下的修行。 道源寺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现代人的生活困境。 当我们被物质欲望裹挟,被电子产品绑架,被快节奏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这里的比丘尼们却用最朴素的方式,活出了最本真的状态。 她们不需要太多东西,一日一食,一衣一钵,便已足够。 也许我们无法像她们那样彻底放下,但或许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少一些欲望,多一些简单;少一些追逐,多一些静心;少一些外在的索取,多一些内心的观照。 道源寺的钟声依旧每天准时响起,提醒着世人,真正的幸福,从来不在远方,就在当下简单的生活之中。 主要信源:(凤凰佛教——中国女性苦行僧的生活:行脚乞食露宿野外)

0 阅读:91

评论列表

-沫宝

-沫宝

1
2025-09-23 00:14

道源寺我不知道,我知道道明寺[捂脸哭]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