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人,跑来中国演731的头号恶魔石井四郎,被本国人数落“国贼”。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3年的一个春日,平田康之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个决定将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央视正在筹拍历史剧《走向共和》,需要一个能说流利日语的日本演员来饰演伊藤博文。 平田康之通过朋友介绍获得了这个机会。 当他穿上戏服,站在镜头前说出台词时,导演惊讶地发现,这个年轻的日本演员不仅外形符合要求,更能准确把握历史人物的神韵。 这部剧的拍摄让平田康之开始思考更多关于历史的问题。 他的父亲曾经是侵华日军的一员,参加过南京大屠杀。 晚年时,父亲常常独自坐在庭院里,望着远方沉默不语。 有时会突然说起当年的往事,语气中充满悔恨。 一次偶然的机会,平田康之接到一个特殊的剧本,《731》。 导演希望他饰演731部队负责人石井四郎。 为了准备这个角色,他专门来到哈尔滨的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在那里,他待了整整三个月。 每天清晨,他第一个走进展馆,站在那些冰冷的实验器材前,试图理解那个疯狂的时代。 他注意到照片中石井四郎握笔时小指会微微翘起,这个细节后来被他用在了表演中。 拍摄过程异常艰辛。 有一场戏需要他在零下二十度的低温中穿着单薄的军装表演。 镜头里,他要用平静的语气下达残忍的命令,手指轻轻抚过实验器材,眼神中要流露出那种病态的执着。 这场戏拍了整整八条,每次拍完他都要独自在片场角落待很久,才能从角色中走出来。 剧组人员经常看到他在拍摄结束后反复洗手,仿佛要洗去什么看不见的污渍。 平田康之的表演在中国获得了认可,但在日本国内却引发了巨大争议。 《走向共和》在日本播出时,有人在他大阪的老家门口贴上"卖国贼"的字条。 亲戚朋友纷纷打来电话,劝他不要再接这样的角色。 更严重的是,当《731》的拍摄消息传出后,日本一些右翼网站甚至发出了威胁言论。 面对这些压力,平田康之选择了坚持。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演员的责任不是逃避历史,而是帮助人们记住历史。" 在剧组里,平田康之以专业和敬业著称。 他的片酬往往低于中国一线演员,但对表演的要求却从不降低。 每次拿到剧本,他都会花大量时间研究历史背景,甚至自费购买相关书籍资料。 在拍摄《彭德怀元帅》时,为了演好冈村宁次这个角色,他专门研究了大量抗战史料,笔记写了整整三大本。 剧中有一场戏需要他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他设计了细微的眼神变化和手势,让这个历史人物显得更加立体真实。 拍摄《伪装者》时,有一场戏需要他在雨中站立良久。 当时正值深秋,气温很低,导演建议用替身,但他坚持亲自上阵。 那场戏拍完后,他感冒发烧了好几天,却毫无怨言。这种敬业精神让整个剧组都对他肃然起敬。 随着时间推移,平田康之的表演越来越有深度。 他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塑造反派形象,而是试图展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在最近完成的一部作品中,他饰演的日本军官在战败后独自坐在废墟中,眼神中流露出迷茫与反思。 这场没有台词的表演,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展现了一个战争参与者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2023年,平田康之获得"最具教育意义表演"奖。 如今,平田康之依然活跃在中国影视圈。 他学会了中文,能流利地与剧组人员交流,甚至还能说一些地道的方言。 闲暇时,他喜欢在中国各地旅行,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 他说这些经历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也能为表演积累更多素材。 平田康之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可以超越国界,成为沟通的桥梁。 通过表演,他不仅展现了一个演员的专业素养,更体现了一种面对历史的勇气和担当。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这种跨越文化的理解和对话显得尤为珍贵。 他的经历也提醒我们,历史不应该被遗忘,而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被记住和理解。 主要信源:(大河网——河声丨《731》日籍演员出演是对历史的敬重与还原)
一个日本人,跑来中国演731的头号恶魔石井四郎,被本国人数落“国贼”。 麻烦各位
浅笑对风吟
2025-09-22 21:00:43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