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具遗骸回家了。 335件遗物交到了祖国手里。 这不只是数字,是一个个没回来的人,终于踏上了归途。 第十一批志愿军烈士从韩国归来,专机落地沈阳那刻,军车护航、战机护航、礼兵接灵——国家用最高礼遇,接他们回来看看:山河无恙,人间已安。 自2014年起,1051位英雄终于回到故土。 他们走的时候是战士,回来的时候,有了名字。 过去我们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今天,我们不只敬仰青山,还要找到每一根忠骨的姓与名。 退役军人事务部宣布,DNA数据库完成全覆盖比对,426位烈士找到了亲人。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是让母亲喊得出儿子的名字,让侄孙知道伯祖父葬在何方。 从“无名”到“有名”,是对牺牲最基本的尊重。 新版《抗美援朝战争史》解密上万页原始档案,战地日记里写着“饿得啃皮带,但阵地不能丢”;电报记录着后方一针一线往前线送棉衣。 原来英雄不止冲锋在前,还有那些修电话线的通信兵、背药箱爬雪山的卫生员。 他们没拿枪,却一样把命留在了三八线以北。 现在的政策也变了味儿——不再是口号式的致敬。 全国1.1万名健在老兵,医疗全报销,每年还能去荣军医院免费疗养一趟。 这不是福利,是还债。 他们年轻时替我们扛过枪、冻掉过脚趾,现在轮到我们好好养着他们老。 更关键的是,孩子们也开始学这段历史了。 小学必修课、高中必修模块、大学开选修学分,《志愿军精神》不再是一句标语,而是扎进课本里的真实故事。2025年国庆档纪录片《冰雪长津》上映,有学生看完哭了:“原来零下40度站着不动,真的会活活冻死。 ” 什么叫传承? 就是让一个95后知道,他手机里的和平不是默认设置,是有人用命换来的系统安装包。 志愿军打的不只是战争,是给我们争出了一条能安心刷短视频、点外卖、谈理想的路。 现在提“血性”两个字的人少了,可正是当年那群向死而生的人,教会中国人什么叫硬气。 美国人有原子弹,我们有胸膛;他们吃罐头热饭,我们吃雪拌炒面。 赢的不是装备,是意志。 今天的中国不怕事了,也不惹事。 但我们记得是谁让我们不怕了。 不是靠嘴硬,是靠那19万多个没回来的人,用命铺出来的底气。 敬礼,从来不是仪式,是提醒自己——别忘了,谁替你活成了今天的样子。
志愿军的王牌军长,基本上都是中将军衔,只有一人是少将,他是谁“1950年11月
【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