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药膳历史源远流长,也是中医食疗术语,近2000年前《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的学科,或称之为“中医营养学”。
云南石林樱花峪药膳公园占地面积86亩,有药膳坊、水培馆、南药馆、北药馆、集智堂、迎宾馆等设施,是一个集观光、饮食和会议服务等功能的休闲养生基地。这里建设有十六个雅间和亭子,每一个雅间、亭子都有一幅中医药楹联,独具“俯仰皆中药,处处是中医”的深厚中医药文化氛围。
药膳历史
据史书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用大枣为药物原料的处方就达58首之多。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都可见其药食并用的重要性。
药膳为中华民族传统医疗奠定了“药食同源”的保健基础,而且具有人群预防和临床针对疾病的治疗意义。也包涵着我国传统文化与博大精深的国粹成分。不仅成为祖国各民族进行养生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这项理论和技艺已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诸如东南亚邻国人群中间,都很喜爱药膳。
中华药膳漂洋过海,先是东渡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而后又走向西方欧洲大陆,获得了异国他乡人民的青睐。近代国内各地区,曾2~3年召开一次食疗养生康复等不同类型的会议,中日两国在京召开过国际性盛会,以及亚洲首届药膳大会,药膳养生学科不断引起世人的关注。。[围观][咖啡]
看看今晚我们晚餐都是些什么。。[好喜欢][咖啡][色]
包括有车前草汁,药膳乳鸽,冰镇天麻刺身,葛片刺身,各种野菜,云南生腌鱼,黑山羊烤羊奶酪,野蘑菇炖鸡等等,丰盛,来云南石林吧,好玩好吃。。[好喜欢][嘻嘻]
早在2000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进行了专门论述,书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益气。”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许多治病与养生皆宜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莲米、核桃、龙眼、百合、蜂蜜等。药膳,古代称为“食疗”、“食治”、“食补”等。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设药膳专篇《食治门》,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思慧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深刻阐述了养生之道,特别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老奉亲书》,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贵不伤其脏腑也。”现代药膳疗法是在古代“食疗”、“食治”、“食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那么,什么是药膳呢:“在中医学和烹饪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经过烹饪加工制作出来的能防病、治病,且色、香、味、形兼具的美味保健食品。”总而言之,药膳可以取得“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