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台这档音综,很推荐年轻的朋友们看看。 公司的同事最近都在追一档芒果台的音乐综艺节目,叫《声生不息•家年华》,看他们看的那么起劲,我也跟着看了一期。不得不说,这节目还是很值得看看的,它不只是一档音乐综艺,还是引导年轻人思考和学习的一次好机会。(对,我还是年轻人[看])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都没有想明白一个问题,就是晚清和民国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被西方列强摁在地上摩擦了,为什么二战一结束,我们不仅没有亡国灭种,还和英法美苏一起成了联合国的“五常”,之后又迅速崛起,并先后超越德国日本,对美国穷追不舍?这太不科学了。 后来我才逐渐想明白这个问题。 以前我们都觉得,甲午海战之后,中国人都蔫了,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更是弥漫着亡国论的悲观情绪,但也有人质疑,鲁迅就写了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试图在悲观论调之下进行新的思考。 现在我们不妨回到这个问题——中国人真的失去自信力了吗? 其实未必。实际上,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或者经济上曾经被打败过,但我们从未真正失去文化的自信力。 就比如说民国,我们看似弱得不能再弱,但当时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并不差。举个例子,1940年,我们有一首流行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1951年,这首歌被美国人翻唱,结果迅速登上了全美流行音乐排行榜的第三名。这种文化输出简直强势得不像话,就连美国人都不敢承认,这首歌来自红色中国。 之所以想到这些,是因为《声生不息•家年华》这档节目通过音乐来重新讲述了中国这一百年来的发展史,里面还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音乐和民族凝聚力、自信力之间的关系。 改开之前,我们的音乐审美虽然比较单一,但这和“弱”不是一码事,因为那时我们的音乐是可以给人力量和感动的,抗美援朝期间,敌军在头顶轰炸,我们的志愿军就趴在地上小声地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内心斗志昂扬。1955年的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直到我上小学,还能激发我们对远方和未来的美好想象。 改开之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审美的多元化,我们的音乐也百花齐放起来,李谷一、毛阿敏、崔健、黑豹乐队、唐朝乐队、老狼、许巍……华语乐坛一时群雄并起。 我们从积贫积弱的晚清到重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的那口气,从来就没有断过,我们骨子里其实是自信的。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这个时代宏大到只要我们一进入某段回忆,耳边总会响起某一段BGM,比如一说到1983年,我耳边就会响起《霍元甲》里的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一想起小学三年级,我就会想起语文老师教我们唱《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想到1997年,耳边就会响起那首“东方之珠,我的爱人……”类似的还有崔健的《一无所有》,老狼的《同桌的你》,黑豹乐队的《无地自容》…… 那是个自带BGM的时代。那个时代就像乔峰一样,一出场就会响起BGM。 芒果台的《声生不息•家年华》厉就厉害在,它试图从音乐的角度,去还原我们的百年历史,并试图重新去发掘被我们严重低估了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这些年,很多人都在质疑和批判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比如说电影,音乐、文学……但每次重温像《大明王朝1566》《让子弹飞》这样的影视作品,以及重新去听我们的很多音乐作品,我都会想,我们既然能出产如此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我们凭什么没有文化自信?好莱坞大片就一定比我们强吗?外国的歌就一定比我们的好听吗?未必吧。 论思想锐度,崔健的歌并不比鲍勃迪伦的差;论情感的穿透力,许巍的歌也并不比美国的乡村民谣差;周杰伦的歌里,还承载着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呢。我们不是没有文化的自信力,因为一个骨子里缺乏自信的民族,是不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并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个从来不看综艺的中年老男人现在居然追起了一档音乐综艺节目的原因,因为它讲的不只是音乐,它还在讲历史。目前节目虽然还刚播出第一期,但我已经在坐等第二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