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谢富治的女儿谢小沁从哈军工毕业,此时的她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进入科研院

成天聊育儿 2024-01-19 19:00:28

1970年,谢富治的女儿谢小沁从哈军工毕业,此时的她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进入科研院所机关单位,二是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当兵。显而易见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更何况以她的特殊身份,任何一家单位都会对她敞开大门。   1970年,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在这一年,谢富治的女儿谢小沁,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她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一边是平顺安逸的科研院所机关单位,一边是艰苦卓绝的大西北军旅生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选择似乎不言自明。然而,谢小沁的选择出人意料。她选择了后者,远离了舒适圈,踏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为什么她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回溯她的成长历程,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1909年9月26日,谢富治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成长经历充满艰辛,早年间,谢富治的生活是典型的农家子弟生活:放牛、种地、喂猪,间或读读私塾。但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远远超出了这个小村庄的边界。青年时期,谢富治的生活开始转变,他积极向书本和报纸学习,从而拓宽了视野。在动荡的年代,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家乡逃亡,到参与革命,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   谢小沁从小就深受父亲影响。在她眼中,父亲不仅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国家的英雄。她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对她讲述他的革命经历,那些故事激发了她对于奉献和牺牲的深刻理解。有一次,她问父亲:“爸爸,你为什么选择了革命?”父亲沉吟片刻,淡淡地说:“为了信仰,为了人民。”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   在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前,她决定改名为刘小沁,以避免借助父亲的名声。这个决定,不仅体现了她对独立自主的追求,也展示了她不愿屈服于既定身份的勇气。她的专业是导弹,但她对文学和艺术同样充满热爱。她的生活,就像她父亲的生活一样,充满了选择和转折。   当她站在那个人生的岔路口时,她深知,选择科研院所意味着安稳,而选择大西北意味着艰难和挑战。也许正是那份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坚韧和不畏艰险的精神,促使她做出了后者的选择。这是一种向命运发出挑战的勇气,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   谢小沁在大西北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同时也是充实的。她在军队中学会了更多生存技能,锤炼了意志,也增强了自己的独立性。她在那里不仅是一名军人,更是一名学者和艺术家。她的同事们经常看到她在繁重的训练之余,阅读书籍,绘画,甚至撰写文章。她说:“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我感到很充实。”   然而,命运并不总是那么仁慈。1972年3月26日,谢富治因胃癌逝世。谢小沁的人生再次迎来了转折点。父亲的去世对她打击极大。在随后的几年中,她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她的母亲和弟弟接连遭遇不幸,她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尽管面对重重困难,谢小沁始终保持着坚强和乐观。她调回北京,成为《当代》杂志的编辑。在这里,她将自己的才华转化为文字和艺术。她的文字深刻,审美独到。《当代》杂志的封面设计多年来都是出自她手。这份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方式,更是她表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谢小沁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选择、坚韧和牺牲的故事。她的人生经历,既有高峰的辉煌,也有低谷的艰难。但无论是在顶峰还是在低谷,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退休后,她投身于自然,享受着山水间的宁静。她很少参与公众活动,只与少数童年密友保持联系。尽管经历了无数磨难,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   谢小沁的故事,也许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种启示。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有时候,这些选择可能会引导我们走向未知的道路。但正是这些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个性,让我们成为了更加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无论这条路有多么崎岖,它都值得我们去走。

0 阅读:204
成天聊育儿

成天聊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