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美国整个电力系统都讲中文,只因所有标准都在中国   1878年,上海外滩

成天聊育儿 2024-01-21 20:00:50

郎咸平:美国整个电力系统都讲中文,只因所有标准都在中国   1878年,上海外滩,一束灯光划破夜幕,映照着黄浦江畔。这不仅是工业时代的象征,更是殖民主义的标志。英国殖民者为欢迎美国总统格兰特而特意安排的这场灯光秀,无声地展示了西方世界在工业和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人在这束光下感受到了深刻的落后和刺痛。这一幕,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时刻。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晚清时期,被迫开放的门户早已被列强的枪炮打开。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国力的衰弱,加上西方的科技优势,使得中国处于被动和落后的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的引进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一种文明的觉醒。   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电力技术已逐步成熟,电灯、电车等开始普及。而中国,尚处在用油灯和火把照明的时代。然而,这束灯光在上海外滩的照耀下,激发了中国人的觉醒和反思:我们也需要自己的光明。   这一意识的觉醒促成了中国电力事业的起步。1882年,英国人在上海成立了“电光公司”,在殖民策略下,用电力捆绑了部分城市精英。但这并未阻止中国人自主发展的脚步。1897年,中国人自建的“南市电灯厂”在上海诞生,标志着中国开始掌握电力生产的主动权。这一举措,既是技术上的突破,也是对殖民主义的一种反抗和挑战。   进入20世纪,尽管中国遭遇了战争和动乱,但电力事业仍在艰难中前行。1934年,中国已拥有400余座发电厂,主要城市如北平(今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已经实现了电灯照明。然而,随着日本的侵略,许多发电设施遭到破坏,电力发展遭遇重大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电力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50年代起,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电力设施建设,涌现出如三峡工程、向家坝水电站等重大工程。这不仅代表着电力的普及,更是国家自主发展能力的象征。从风力到水力,从火力到核能,中国的电力产业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最为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21世纪。中国不仅实现了电力的普及,更在特高压电网技术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2016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投入使用,实现了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电力输送,极大地改善了能源分布的不平衡问题。至2019年,中国的特高压输电线路覆盖全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网之一。   郎咸平的那句话,“美国整个电力系统都讲中文,只因所有标准都在中国”,正是对这一历史转变的最佳诠释。从被动接受西方技术的时代,到如今成为全球电力技术的标准制定者,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和政治意义上的独立和自强。   百年前,中国人仰望着外滩上的那束灯光,心中充满了羡慕和无奈。百年后,当我们自己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那种从落后到领先的转变,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昭示。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坚持自主创新和不懈奋斗,终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0 阅读:613

评论列表

中山秀川

中山秀川

2
2024-01-22 13:26

狼叫兽又出来了

晚秋

晚秋

2
2024-01-21 22:11

郎教授又出来了。哈哈

天气不错

天气不错

2
2024-01-23 17:10

一天胡说八道蹭流量

成天聊育儿

成天聊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