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李世民病势沉重。太子李治跪地守候,半步不离,本以为父皇会提及辅政大臣

史珍香聊史 2024-09-15 20:53:37

649 年,李世民病势沉重。太子李治跪地守候,半步不离,本以为父皇会提及辅政大臣之事,未料他竟下达了一道贬谪的旨意。李治闻之,满心疑惑,此人乃有名的贤臣,父皇缘何偏要贬他?

李世民欲贬之人名为李世勣(jì),原名徐世勣。他为唐朝开拓疆土,位列凌烟阁 24 功臣,对李唐忠心耿耿,李世民怎会偏要贬他?

李世勣 17 岁时,投身瓦岗,起初仅是一名小部将。其后因智勇兼备,成为瓦岗首领李密的得力助手。

618 年,李密败于王世充,随后投奔李渊。

李世勣分析天下局势,也决定投靠李渊。但他未直接归顺李渊,而是遣使者将手中各郡县的资料交予李密,再由李密转呈李渊。如此一来,相当于把自身功劳尽让给李密,自己反倒成了陪衬。

李渊困惑,李世勣向来轻视李密,为何这般行事?

派人问明缘由,李世勣道:“我所镇守的这十余个郡并非属我个人,而是旧主李密令我镇守,若我借此为自身谋取荣华,实在可耻。”

李渊闻之慨叹:“不背德,不邀功,真乃纯臣!”随即,赐其李姓,并委以重任。

同年,李密叛逃,遭唐将设伏袭杀。李渊派人将李密首级送至黎阳,以观察李世勣的反应。

这实乃一大难题,若李世勣毫无反应,会显无情无义;但倘若反应过激,亦可能令自身陷入绝境。

然而,李世勣未患得患失,他坦然向李渊上表,请求准许自己为李密下葬;收到李密遗体后,他率领麾下全军身着素服,以君臣之礼为其风光大葬。

葬礼结束后,李世勣率领将士继续为大唐尽忠,自始至终正气凛然、公私分明。他的这一举动,再度赢得关中贵族,包括李渊在内所有人的钦佩。

其后又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李世民登基后,他又先后剿灭突厥、征伐高丽,战功卓著。

有一回,李世勣患了怪病,太医称需以龙须作药引,李世民知晓后,毫不迟疑,直接剪下胡须派人送去。

可越是这般,李世民对李世勣越是心存忌惮,他担忧自己百年之后,儿子李治能否驾驭这员猛将。

公元 649 年,李世民病重,自知命不久矣,欲为儿子李治挑选一位文武双全的辅政大臣。思前想后,年龄、才能皆适宜的唯有李世勣。

但因儿子李治对李世勣无恩,便先下了一道贬谪诏令,将其贬至偏远的叠州(甘肃)任都督。

李世勣接到圣旨时,极为惊诧,一时难以参透。但冷静思索朝中局势后,他即刻意识到,这是老皇帝对自己的考验。 

大唐王朝,乃是一个气势恢宏的时代,豪杰众多,传奇频现。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人物,他缔造了“贞观之治”,使大唐的声名远扬于天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般雄韬伟略的帝王,在临终之际,竟做出了一桩令人难以理解的决策——将自己的心腹爱将李勣贬谪。

李勣,绝非等闲之辈,忆往昔,他亦是声名赫赫的好汉。其原名徐世勣,后获李世民赐姓李,足见君臣二人关系之亲密。这位李将军,早年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立下了卓著战功。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他更是屡次建立非凡功绩,为大唐江山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理说,如此功勋显著的大将,理应深得皇帝的信任与器重,可李世民为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其贬谪至偏远之地呢?

有人言,李世民此乃“卸磨杀驴”,毕竟李勣功高震主,李世民担忧自己辞世后,儿子李治难以驾驭他,因而想出此策,将其排挤出权力核心。但此种说法,实是低估了李世民。李世民何许人也?那可是千古一帝,怎会做出这般目光短浅之事?

也有人称,李世民此为考验李治。李勣虽功劳巨大,但性格颇为强势,李世民忧虑他日后不服李治的管教。李世民有意将其贬谪,便是想瞧瞧李治有无能力、有无魄力去掌控这位“老臣”。

另有一说,认为李世民此乃保护李勣。李世民晚年,太子之位屡经变动,朝堂之上暗潮涌动,李勣身为军方要员,难免会被卷入其中。李世民为防他遭受伤害,故而将其“贬”至地方,让其远离朝堂争斗,以保自身周全。

那么,李世民此番举动,究竟意旨何在?恐怕唯有他本人知晓。有一点能够确定,那便是李世民对李治的一片苦心。他深知,李治性格仁厚柔弱,欠缺帝王权谋,所以在临终前,为其铺平道路,清除障碍。而李勣,作为一代忠臣良将,自然也领会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他接受了贬谪,远离了朝堂,亦保全了自己。

李世民逝世后,李治继位,史称唐高宗。李治登基后的首要之事,便是将李勣召回长安,恢复其原职。李勣亦未辜负李世民的期望,他全力辅佐李治,为“贞观之治”的延续,奉献了自身的力量。

李世民与李勣的事迹,乃君臣关系的楷模,亦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美谈。它告知我们,真正的君臣,应相互信任,相互扶助。君王需有广阔的胸襟,善于用人,而臣子亦要忠心不二,为君解愁。唯有如此,方能共同造就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0 阅读:653
史珍香聊史

史珍香聊史

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