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似乎在乾隆之后的军事水平呈断崖式下降?
不能说是乾隆之后断崖式下降,而是在乾隆后期开始大多数经制军队战备水平就越来越差了。虽然直到同治年间北方八旗和新整编的直隶练军素质都不错,但也只占全国经制兵总数的很小一部分。
经制兵的战备水平的下降除去贯彻19世纪前中国军队始终的差操不分与嘉道时期的财政低谷外,还有兵事政治(罗尔纲语)的原因。兵事政治的推移,则以乾隆中叶为枢纽。以兵事说,康熙、雍正两朝和乾隆前期,征战连年不绝。绿营制度建立时吸取了前明教训将营汛散布居处以图消弥农民起义于未然,致使平日难于管察到战时才化散为整复易于督察;还继承了前明镇戍制度平时训练等于虚文到了战时才化虚文为实际的特点。这些方面的缺陷,都可以在战争中得到补救的。到了乾隆中叶以后情形便不同了,军队长期无事于征战缺陷也就长期得不到弥补。嘉庆年间规模庞大的白莲教起义也因为财政问题,没有整饬战备状态较差的大多数绿营,而是考虑到起义军素质不高就大量募集乡勇与绿营一起完全任务,只有少量绿营得到了整饬充当了和八旗一样精锐突击队的职能。
白莲教起义失败后四十多年里,没有遇到大兵役,中间虽经过鸦片战争,而为时既暂,战区也小,故绿营制度虽已动摇,但还不曾崩溃。到了道光三十年太平天国起义,战事一开始,那些征调到前方去的绿营就因为长期战备状况不佳来不及整饬就陆续溃败,溃败后仍来不及整饬又投入战斗形成恶性循环。太平军以疾风扫落叶的声势,从广西出湖南,克武汉,复南京,渡长江,过黄河,后来又出潼关,入陕西、甘肃,击破各地的绿营经制。在这一场大型战争当中绿营不断受创,新创立的勇营兵系统也就逐渐取替了绿营原先的地位。到太平天国起义宣告彻底失败后,虽然财政也随着一系列改革走出低谷,但全国绿营重兵所在的陕甘区方面已经粮饷乏绝,其中即有些未经太平军到过的地方绿营也多饥溃,标营也久成虚设不可核按。各地模仿已经成熟的勇营制度添设了为数不少的练军,可除去曾李二人带出来的直隶练军外全是徒有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