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这个问题前,不妨先了解一下满清皇帝的上位方式吧。
满清入关以前(努尔哈赤时期),实行的是“八王议政制”,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只有经过议政王们推举的继承人才是他们建州女真的统帅,努尔哈赤本人没有独断专行的传位权。“议政王”:就是参与决策军国重务的具有王爵的高级满洲贵族;
皇太极就是由八旗诸王贝勒推举才得以继承汗位的。我们都知道,皇太极后来称帝了(以下省略几万字政治博弈过程),反正他当了皇帝后看这帮“议政王"只觉得碍眼。于是他开始拉拢、扶植一些低级别的贵族和功臣,让他们共同参与议政王会议。通过增加新贵族的人数来稀释旧贵族的权力。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大侄子豪格为了皇位差点兵戎相见。权衡之下,双方决定以大局为重,推举五岁的顺治当(傀儡)皇帝,“议政王”从旁辅佐(独揽大权)。不久之后多尔衮就坑死了豪格,成了皇父摄政王。顺治在便宜老爹的阴影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叛逆少年。好在多尔衮带领满清入主中原后就噶了。顺治成功捡漏,抢班夺权开始一系列报复行动,“多尔衮支持的我都要反对”,他效仿明朝组建了“内阁”以取缔“八王议政制”,但八旗的军功贵族依然权势滔天,难以撼动;
顺治内阁还没组建完善就噶了,议政王大臣们立即又推举出来新的(傀儡)皇帝,八岁的康熙。这时候情况比顺治时期还复杂,毕竟顺治上头只有一个皇父摄政王,权倾朝野,镇得住场子。康熙身边可是有四个老逼登,外面三个造反王,你知道康熙对这帮权臣有多ptsd??就算康熙亲政后也有很大一部分权力掌握在这些满清勋贵们手里,他们仗着军功,在朝堂上敢跟康熙顶牛,就连康熙的家事他们都要哔哔个没完,康熙对这帮老贵族简直深恶痛绝。为了巩固皇权,康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立嫡子为太子,并封诸子王爵,鼓励儿子们积极参政,接管八旗,以削弱其他旗主王爷们的权力;
从皇太极到康熙,都是他们勋贵集团拥立的皇帝,他们想继续躺在功劳簿上作威作福,就得保住权力,想保住权力就得成为新皇帝的依仗,就得争这个拥立之功。所以你就看到,宗室、大臣,甚至连太监都积极站队,鼓动这些皇子们前仆后继去冲塔,誓要把太子拉下马。就跟开赌盘一样,赢家通吃,康熙大力禁赌,结果反而吸引更多赌狗疯狂下注,整个人都麻了。立太子,就是立了个活靶子;不立太子,儿子们一个个如狼似虎,放任下去怕是连善终都难。于是康熙就玩起了打地鼠的游戏,谁冒头就敲谁,你看那个老八,他蹦跶的多欢。
言归正传,其实从康熙收拾索额图、明珠开始,外戚和贵族掌权掣肘王命的时代就已经过去了,这帮老贵族和士大夫还在做着与皇帝共天下的春秋大梦,结果迎来的是雍正、乾隆两个独裁控制狂残酷无情的“皇权专制”。
雍正上台后,建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由皇帝一人任免,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议政王大臣”虽然还存在,但所议之政已经和军国大事无关。乾隆后来干脆直接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这个官职。从康熙到乾隆,随着勋贵集团的权力不断被打压削弱。满清顺利从“贵族政治”过渡到“皇权专制”。
所以,你明白为啥皇位不可能传给老八了吗?因为他积极拥抱贵族,站到了皇权的对立面,也站到了父亲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