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家里盖房,一对父子上门干瓦工活。竣工时,父亲却给了双倍工资,旁人不解

闻语坦克 2024-10-09 11:45:46

1985年,家里盖房,一对父子上门干瓦工活。竣工时,父亲却给了双倍工资,旁人不解,父亲却有自己的见解。 1985年,村子里开始热闹起来,那年父亲决定把我家的旧瓦房拆了,盖上新房子。这可是大事儿,在那个年代,能盖上几间宽敞的新瓦房,是村里不少人眼中的羡慕。我还记得,父亲骑着自行车四处打听可靠的瓦工,终于请来了一对父子。 父亲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他和这对父子站在空地上指指点点,讨论着房子的样式、用料和工钱。 “我这个人,活儿要精细的,钱好说!”父亲拍了拍瓦工父亲的肩膀,声音里透着一股大气。瓦工父亲四十来岁,长得黝黑结实,儿子看起来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眼神清亮。 那对父子没有多说什么,扛起工具,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动工。夏天的太阳毒辣,地上晒得发烫,砖头水泥都热得发烫。 我看到他们每天从早干到晚,汗水浸湿了后背。瓦工父亲手上的老茧像是有千斤重,砌砖时每一块都扣得整整齐齐;他的儿子在一旁递砖搬料,动作麻利而干净利落。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家房子的雏形渐渐显现。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都凝聚了他们的汗水和心血。父亲时不时会过来看看,尽管他嘴上不说,但从他眼中的满意,我知道他对这对父子的手艺很放心。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房子竣工前几天,天忽然变了脸,一场暴雨倾盆而至。雨水打在地上,像是要冲走一切。 那晚,我和母亲坐在家里,心中焦虑不安。父亲拎着手电筒,披着雨衣出门去查看施工现场。我跟在他身后,踩在泥泞里,心里七上八下的。 到了工地,我们看到那对父子正站在雨里,瓦工父亲背上披着一件破旧的塑料布,和儿子一起顶着风雨抢修那处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松动的墙体。他们的手在雨中不停忙碌,脸上满是泥水,但他们眼神专注,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不存在,只想着把那堵墙稳住。 父亲看到这一幕,皱着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他用力拍了拍瓦工父亲的肩膀,大声说:“你们这是在救咱们全家啊!”瓦工父亲摇了摇头,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大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活儿没干完,心里不踏实。” 那一夜,雨势不减,但父子俩的手却从未停下。直到天蒙蒙亮,雨势稍弱,他们才停下来喘了一口气。瓦工父亲瘫坐在泥地上,靠着刚刚稳住的墙角,眼神中却透出一种满足。父亲递给他们一碗热腾腾的姜汤,他们只是笑着接过,说了一句:“没什么,家里的事,家里的事。” 几天后,房子竣工了,墙体稳固如初。父亲站在新房前,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他拿出两叠厚厚的钱递给瓦工父亲:“这是你们应得的,另外这份,是给你们的辛苦钱。”瓦工父亲愣了一下,忙不迭地摆手:“大哥,咱们之前讲好的,这多出来的我不能收。” 可父亲却固执地把钱塞进他的手里,眼神认真:“你们这么拼命帮我家修房子,这些钱我花得安心。”瓦工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最终接过了那叠钱,眼眶微微有些发红。他捏着那厚厚的钞票,深深地看了一眼父亲,声音有些哽咽:“大哥,我们干的,是对得起良心的活。” 我站在一旁,看着父亲和瓦工父子之间这份真诚的交流,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动。那是从小在我心中扎下的种子,关于责任,关于对别人付出的尊重与感谢。 瓦工父子离开后,父亲站在新房前,眼神中满是满足和踏实。我知道,这不仅是因为盖好了新房,更是因为他找到了值得信任的工人,结识了一对讲义气的父子。 那一年,我学会了一个道理:真正有担当的人,从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用汗水和良心去赢得别人的尊重。或许,这样的人,注定会在风雨中挺立,像那一堵稳固的墙,守护着他们心中最珍贵的东西。 (本故事为虚构短篇小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0 阅读:34
闻语坦克

闻语坦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