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上海妓女董竹君站在窗边,看着一个男人紧握着三万大洋走来。可她只是转身面对他说自己有办法脱身,但如果想娶她,就还得答应她三个条件。 董竹君出生于1900年的江苏海门,家庭贫困。她的父亲是拉黄包车的车夫,母亲靠帮人洗衣服补贴家用。虽然生活艰难,但父母依然尽力送她上学,董竹君也自小明白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然而,天不遂人愿,父亲因长年劳作患上了重病,全家陷入困境。为了救治父亲,13岁的董竹君被迫卖身到青楼,用自己的自由换来父亲的生命。 初入青楼,董竹君备受打击。尽管她被卖为“清倌人”——只卖艺不卖身,她仍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和恐惧。她每日学习唱曲、弹琴,虽然逐渐成了青楼中的红人,但内心始终抗拒这种命运。董竹君心里清楚,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每天面对花天酒地的客人,她更加坚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在青楼时,董竹君遇见了夏之时,这段相遇成为了她人生的转折点。夏之时是一位年轻的革命者,时常出现在青楼里,和其他革命同志在此秘密商议大事。与其他客人不同,夏之时从未沉迷于青楼的欢场,他的正直与儒雅让董竹君眼前一亮。董竹君通过观察发现,夏之时虽然频繁出入青楼,但从不流连酒色,反而满怀革命抱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接触越来越多,他们开始相互欣赏。夏之时被董竹君的冷静和才华所吸引,而董竹君也看到了这个男人身上闪烁的理想主义光芒。然而,当夏之时提出要为她赎身时,董竹君拒绝了。他们的感情虽然深厚,但她并不愿意让自己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她提出了三个条件:只做正妻、结婚后要继续读书、共同管理家庭财务。这些条件不仅展示了她的独立精神,也为他们的未来定下了基调。 婚后,董竹君随夏之时前往日本,开启了另一段生活。对于她而言,这不仅是婚姻的开始,也是追求知识和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日本的日子里,董竹君一面照顾家庭,一面努力学习新知识,尤其关注当时日本妇女的独立意识和女权思想。这些进步的理念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然而,婚姻的甜蜜没有持续太久。夏之时逐渐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不让董竹君自由外出,只安排老师到家里教授课程,甚至限制她的社交活动。更让她痛苦的是,夏之时逐渐暴露出重男轻女的思想。当他们的几个女儿出生后,夏之时对女儿们的教育完全不重视,认为女子不需要接受太多的知识,这与董竹君的观念格格不入。她一方面希望能给女儿们提供更好的教育,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丈夫的反对,夫妻关系开始陷入僵局。 1939年,董竹君和夏之时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为了维护自我尊严,她选择带着四个女儿离开了丈夫,开始了独立生活。初到上海时,她的生活艰难,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们,她不得不将家中的首饰典当换钱度日。生活的重压没有打垮董竹君,反而让她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强。她知道,想要改变现状,唯有靠自己。 在朋友的帮助下,董竹君开办了一家织袜厂,虽然最初因为管理经验不足而失败,但她并未气馁。在不断的摸索中,她学会了如何经营企业,逐渐掌握了商业运作的技巧。 1935年,董竹君创办了锦江饭店,这成为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她将经营理念从传统的饭馆逐步转型,凭借独特的经营方式和过人的社交能力,使得锦江饭店在上海声名鹊起。特别是她将川菜与上海本地风味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海派川菜”,吸引了大量食客。 不仅如此,董竹君在经营饭店的同时,也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锦江饭店的背后,成了地下党秘密接头的场所,董竹君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她用自己的力量支持革命,并且凭借广泛的人脉网,为许多有志青年提供了帮助。 新中国成立后,董竹君的事业更上层楼。她将锦江饭店捐献给国家,用作接待国内外贵宾的场所。锦江饭店不仅见证了许多历史时刻,还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在锦江饭店里,董竹君接待了无数国内外名人,她的名字也因此成为了中国餐饮业的传奇。 晚年的董竹君被评为全国政协委员,虽然曾在文革期间遭受冲击,但她依然顽强地走过了这一段风雨。直到1997年,她带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无数光辉的记忆离开了人世,享年97岁。 董竹君的一生,是从困境中崛起、从青楼到政协的非凡旅程。她不仅凭借个人的聪慧与胆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为无数女性树立了坚韧不屈的榜样。无论是在婚姻中的抗争、创业中的奋斗,还是晚年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董竹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独立与勇气。这位从青楼中走出的女子,最终用她的人生谱写了一曲不屈的赞歌,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传奇人物。 (信息来源:2020-08-24 南通网 海门籍传奇女子董竹君)
1914年,上海妓女董竹君站在窗边,看着一个男人紧握着三万大洋走来。可她只是转身
闻语坦克
2024-10-14 15:59:48
0
阅读: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