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你在梵蒂冈“游学”🇻🇦
嘉欧说旅游
2024-10-16 12:10:10
〈1〉
1999年,你刚考上大学,闲来无事。
恰巧父母出差罗马,于是你央求他们带上你一起。他们千叮咛万嘱咐,最终和你约法三章:工作繁忙,无暇陪玩。你必不可四处闲逛,尽量在宾馆呆着。
你迭声应允,如小鸡啄米。内心却给自己这趟旅程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头:“游学”——一个在街上刚学到的时髦词儿。
〈2〉
行前,你把快翻烂的《远方的鼓声》塞进囊鼓鼓的行李。
村上春树在书中写道:“歪在宾馆床上,看着早已看腻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能从窗口清楚看见圣彼得大教堂几乎是这家宾馆的唯一卖点。”
你想:我必要到他这看腻的处所看看。
〈3〉
即使在1999年,全球每年也已经有几百万人到访梵蒂冈,除了虔诚的教徒,更多的是游客。
你站在圣彼得广场上,南欧 6 月刺眼的阳光照得你睁不开眼,抬头可见 140 位教皇雕像,你心想:穿这么厚,不热吗?
这时三米开外一位意大利男青年对你手舞足蹈,嘴里咿呀说着什么,一边比划着心脏,一边指着地下。
你好奇地走过去,在发热滚烫的地板上,看到了他极力指着的“一颗心”,那是一块红色石头上的花纹。他递给你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cuore di nerone.
很多年后,你突然想起这段插曲,在网上查了一下,原来那是:尼禄之心。
〈4〉
那个时候,在门口站岗的瑞士兵制服还没有现在这么 colorful,他们头上斜戴着尖尖的帽子,身着黑色的制服,只有腿上的袜子和现在一样,是橙蓝色的条纹。
走进圣彼得大教堂,宏伟、辉煌、奢华、震撼…你找尽世上一切夸张的词汇都不足以形容它。
你靠近著名雕塑《圣母怀抱圣子》,仔细端详。那会儿这座美丽的雕像还没被游客砸坏,也还没用玻璃远远地保护起来。
圣母衣服上雕刻着的米开朗基罗签名清晰可见,她面容姣好、安静中带着悲伤,在雕刻刀下像是30出头的少妇。
后来在大学艺术史课堂上,你听教授说,这是艺术家对雕刻对象的一种神化表现。
〈5〉
当——圣彼得大教堂的钟声准点敲响。
你从梦中醒来,缓了缓神,手机上显示这是2024 年。你起身戴上眼镜,走到窗边。台伯河与远山薄雾蒙蒙,偶有海鸥掠过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阳光照耀下的梵蒂冈,和 25 年前、和数百年前,仿佛并无差异。
“这样的景色怎么会看腻呢?”你心想。
人来人往,唯此永恒。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