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版最大区别是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1965版的演唱者是李世荣和韩溪,1973版的演唱者女声仍是韩溪,男声则换成了蒋大为。
65版原唱者李世荣是长影乐团首席男高音,五十年代时苏联声乐专家玛利亚曾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意大利美声训练,同时李世荣还虚心向民间艺人李青山请教,最终形成了融美声民族于一体的演唱风格。他曾为200多部电影配录了400余首歌曲,其中包括《怀念战友》、《蝴蝶泉边》等经典名曲。
七三版《青松岭》摄制阶段,作曲家施万春提出这次最好换个年轻声音来唱插曲。施老师当时是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还参加过样板戏的音乐创作,剧组对他的意见深以为然,就赶紧另找了两名年轻男歌手与李世荣分头试唱录音。
据蒋大为后来回忆:1973年我才20出头,是武警森林部队的演员,在吉林省乃至东三省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年龄小,再加上人在部队,专业人士觉得你业余。接到长影通知让我去唱一首歌,我就去了。在长影乐团排练厅,让我试唱。当时两个女声、三个男声,都应该是老师辈的。男声里,一位是有名的李世荣老师,一位是吉林省歌舞团男高音郝军老师,第三个就是我。女声里有韩溪老师,比我大一点儿。我们三个男高音和两个女高音配合着唱,每人唱了两遍。后来决定让我和韩溪来唱,录音费老劲儿了。韩溪老师节奏感不是很好,唱到“哎嗨依哟,哎嗨哟喂”空半拍的时候,她老抢节奏,进不去。从早晨唱到晚上,一整天地唱。那时候我实在年轻,而那大姐给我印象很深,她弄的什么树叶还是薄荷叶贴在脖子上,唱一整天,累啊!
那么最终究竟该用哪个版本呢?长影方面认为李世荣是本厂的大歌唱家,也是65版《青松岭》男声原唱,而蒋大为只是武警森林部队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所以倾向于用李世荣的版本。
但施万春则坚持采用蒋大为版。施万春是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改版时新增的作曲之一,亲历了六十年代中期与七十年代初期音乐审美方面的明显变化,他认为蒋大为的演唱更富于激情斗志,特别契合时代脉搏的最强音。虽说小蒋现在的知名度还只局限于东北地区,但假以时日则未可限量。最后厂里请导演刘国权拍板,刘导说,就以作曲家的意见为准吧。
后来蒋大为的名气果然冲出东北进入全国了,1980年长影拍摄《红牡丹》时专门请小蒋演唱了《牡丹之歌》。现在小蒋早就成了老蒋了,他每次出来混时都要演唱这首40多年前的保留曲目。但他真正的成名作则是《青松岭》插曲,不得不说作曲家施万春是他事业起步的首席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