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垓下》之六 暮霭沉沉,垓下荒丘,残阳如血。 楚帐灯昏,角声呜咽,壮士心犹烈。 悲歌乍起,虞兮舞罢,泪洒征衣寒铁。 想当年,横戈跃马,气吞一世豪杰。 楚歌四面,风云色变,十万貔貅呜咽。 霸业成空,江山望断,只剩愁肠结。 乌江难渡,英雄末路,难舍满腔忠节。 且长歌,幽怀付与,满天冷月。 《垓下》 垓下(现在蚌埠市),那是一片被历史的血与泪浸透的土地,一片在岁月长河中始终回荡着金戈铁鸣之声的沙场。 从地理位置上看,它是楚汉相争宏大叙事的最终章所在之地,一片广袤而平坦的原野。然而,它承载的意义远非地理概念所能涵盖。 在历史的大幕下,垓下成为了英雄末路的象征。这里见证了项羽这位曾经气吞山河的霸王走向命运的深渊。曾经,项羽高举着霸王的旗帜,率领楚军南征北战,一路披荆斩棘,他的威名如同烈烈狂风扫过大地。但在垓下,那四面楚歌如同冰冷的潮水,淹没了他的营帐,也冲垮了楚军最后的防线。这楚歌,是刘邦的攻心之计,却也像一把利刃,切割着楚军士兵们的思乡之情,让他们的军心在这熟悉又哀怨的旋律中逐渐瓦解。 垓下的风,似乎至今还裹挟着当年的悲怆。那风中,有项羽望着乌骓马时的无奈,有虞姬拔剑起舞时的凄美决绝。他们的爱情,在垓下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抹绝世的哀伤。项羽的霸业,那曾经辉煌如同烈日般的梦想,在垓下的这场决战中如流星般坠落。他的骄傲、他的勇猛、他对江东父老的愧疚,所有的情绪都散落在垓下的每一寸土地上。 垓下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楚汉相争的结束,一个新的王朝即将在刘邦的胜利中崛起。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它是失败与胜利的交汇点,是英雄主义与历史大势相互撞击出的血腥而悲壮的符号。从这里散发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厚重的历史沧桑之感,让每一个后来者站在这片土地上或者提及这个名字时,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对英雄命运、历史走向以及战争无常的深深思考之中。
《永遇乐·垓下》之六 暮霭沉沉,垓下荒丘,残阳如血。 楚帐灯昏,角声呜咽,壮士
永康谈文
2024-11-29 18:34: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