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块钱租个工位“演上班”:成年人的世界,连假装都要付费了? 你敢信吗?杭州有

生活德邦 2025-08-02 18:15:52

30块钱租个工位“演上班”:成年人的世界,连假装都要付费了? 你敢信吗?杭州有家公司靠“卖上班”火了——30块钱,能租到8小时的工位、打卡声、甚至邻座“同事”的键盘响。来这儿的人不签劳动合同,不拿工资,却比谁都认真:有人对着黑屏电脑假装做PPT,有人端着咖啡杯在茶水间演“摸鱼”,还有人专门来这儿睡午觉,就为了晚上回家能理直气壮地说“今天太累了”。 这哪是职场模拟器?分明是成年人的“社会压力缓冲垫”。 谁在为这场“假装游戏”买单?是被父母催到躲无可躲的待业青年——他们算准了“早九晚五”的时间差,用写字楼的背景音应付家里的视频查岗;是自由职业者们——没了打卡机的约束,反而坐立难安,非要在“有人监督”的幻觉里才能敲下键盘;甚至有刚辞职的人,揣着离职证明来这儿坐了三天,好像多待一天,就能晚点面对“下一步该去哪”的迷茫。 我们好像活在一个“必须被看见忙碌”的时代。学生要被看见刷题,打工人要被看见加班,就连休息都得找个“充电”的借口。社会时钟像个催命符,逼得每个人都要攥着“正在进行中”的剧本——哪怕剧本是自己写的,观众只有自己。那些来“假装上班”的人,买的哪是工位?是给亲戚邻舍的“交代”,是对抗“不工作=没价值”的安慰剂,是给焦虑按下的“暂停键”。 最扎心的是,连自由职业者都成了回头客。他们曾以为逃离了朝九晚五就是胜利,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早已被“职场框架”驯化:没了晨会的争吵,没了同事的八卦,反而找不到“我在认真生活”的实感。就像鱼缸里的鱼,突然被放进大海,第一反应不是畅游,而是慌着找玻璃。 可这场“假装”终究有尽头。就像租来的工位留不下真实的业绩,演出来的忙碌也挡不住深夜的追问:“明天,还能演给谁看?” 但换个角度想,这30块钱的消费,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它在说:我们需要被允许“暂时停下来”,需要被理解“迷茫不是罪过”,需要一个不用假装的空间——哪怕只是在心里。 所以,你怎么看这场“假装上班”的狂欢?是成年人的无奈自嘲,还是社会压力的畸形折射?如果你是待业的人,会花钱买这份“假装”吗?如果你有自由职业的朋友,他们是否也藏着类似的焦虑?来评论区聊聊——或许我们聊透了这些,就不用再靠“演”来活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