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都不要了!上海,一女子照顾舅舅28年,为感谢她的付出,老人生前将名下的房产留给

烟雨评社 2025-08-05 12:13:49

脸都不要了!上海,一女子照顾舅舅28年,为感谢她的付出,老人生前将名下的房产留给她,不料,后面当亲生女儿得知后,就突然跳出来争房产,因此双方闹上了法庭,而法院这样判了。 一份平分的房产判决,却让官司双方都忿忿不平,同时选择了上诉。一边是照顾了老人28年的外甥女,另一边是从未露面的亲生女儿。法庭将房产一人一半,这个看似公允的结果,却在情理上透着一股说不通的别扭。 故事要从28年前说起。1992年,老人刚刚丧偶,六十多岁的他独自生活,日子过得孤苦伶仃,有时连吃顿热饭都成了难事。外甥女看着舅舅这副邋遢憔悴的模样,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她没有多想,干脆带着自己的家人搬进了舅舅家,担起了照顾他晚年生活的全部责任。从此,冷清的房子又有了烟火气。 外甥女每天变着花样做饭,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一照顾,就是28年。在街坊邻居眼里,这个外甥女比亲闺女还亲,也正因为她的悉心照料,老人才得以安享晚年。 而另一边,老人那位血脉相连的亲生女儿,在这漫长的28年里,却像是人间蒸发了。邻居们说从没见过她的人影,老人也从未接到过她一通问候的电话。 她不光在父亲生前彻底缺席,就连老人2020年以九十高龄病逝、下葬的关键时刻,也未曾出现。可以说,除了一个“女儿”的名分,她未尽到半分做子女的义务。 人心都是一杆秤,谁重谁轻,老人心里最清楚。2001年,他第一次立下遗嘱。那时,他或许对女儿还抱有一丝血浓于水的幻想,虽然有怨气,但毕竟是自己的独苗,便决定将房产留给外甥女和自己的亲外孙女(即女儿的孩子),一人一半,可这份善意,并没能换来女儿的回头。 又过了八年,女儿的持续冷漠让老人彻底心寒。2009年,他修改了遗嘱,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为了感谢外甥女多年的照顾,自己名下的房产份额,全部由外甥女一人继承。直到2020年老人临终前,他拉着外甥女的手,嘴里念叨的也全是感激。 谁知,老人刚下葬,消失了28年的女儿就突然出现了。她没有一句寒暄,也不问父亲后事如何,开口就是一道理直气壮的驱逐令:“我爸的房子就是我的,你们搬走。” 这句话彻底惹恼了外甥女一家,他们指着她的鼻子质问:“你要脸吗?这28年,你打过一个电话吗?来看过他一次吗?”面对这番灵魂拷问,老人的女儿却不见半点愧色,反而抛出了自己的底牌:“从法律上来讲,我才有我爸的继承权。”双方争执不下,最终闹上了法庭。 一审法庭“各打五十大板”,判决双方平分房产,很大程度上是机械地考量了法律条文。作为老人的独生女,她的确是法定第一顺位继承人,拥有“天然”的继承优势。 但这个判决,显然没能充分关照到案件背后长达28年的扶养事实与老人的真实意愿,结果就是,两边都不买账。 案件的转机出现在二审。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没有只看卷宗,而是启动了实地调查。法官们亲自下社区走访,与街坊邻里深入交谈。邻居们的证言、社区的记录,共同拼凑出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链条:外甥女尽心竭力赡养了28年,而亲生女儿则构成了事实上的遗弃。 基于查明的事实,二审法院最终推翻了一审判决,认定老人2009年所立的遗嘱真实有效,其名下房产份额全部由外甥女继承。这个终审判决,不仅仅是对一份遗嘱的法律确认,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一次有力捍卫。 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朴素而温暖的道理:法律会保护并鼓励那些真正履行了赡养义务、付出了真情实感的人。 亲情不应只是血缘的联结,更应是责任、关爱与行动的体现。那些将父母的养育视作理所当然,只在分割遗产时才想起自己“子女身份”的人,丢掉的不仅是对父母的亏欠,更是为人的基本道德。 法律并非不近人情,它在严谨的程序和理性的判断之下,最终也能彰显对善良的褒奖与对正义的守护。 信源:长城新媒体 2025-8-4

0 阅读:2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