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接盘!奥委会前主席巴赫曾说:中国应该发扬一下大国精神,主动承担起申办奥运会

云云聊聊娱 2025-08-07 18:53:48

中国不接盘!奥委会前主席巴赫曾说:中国应该发扬一下大国精神,主动承担起申办奥运会的责任!结果中方的回应,让人竖起大拇指......   2019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面对记者镜头,笑容满面地点了三个中国城市的名字:“上海、广州、武汉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申办奥运会。”   这不是商量,更像是给中国布置“作业”,2032年奥运会正愁没人接手,而中国曾用一场400亿美元打造的“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惊艳了世界。   在巴赫看来,中国这个“优等生”不接盘谁接?   但这一次,中国礼貌地退后了一步。   曾几何时,奥运会还是各国打破头争抢的“香饽饽”。中国当年申奥,历经多次失败才拿下2008年主办权。   短短十余年,奥运光环褪色成了“债务黑洞”,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奥运债务,还了整整30年才喘过气;   韩国平昌,2018年冬奥实际开销超出预算四倍,主办方被迫将主场馆改成露天草台班子;   日本东京,126亿美元预算打水漂,延期损失再添20-60亿,奥委会“大方”补贴的8亿简直是杯水车薪。   当2024年巴黎和2028年洛杉矶的奥运会竟是国际奥委会硬塞的“捆绑销售”,2032年的奥运成了悬在半空、无人敢接的“巨锅”。   巴赫急得团团转,甚至直接跳过正常程序,把印度申办请求扔进碎纸机,转身就向中国递出“英雄帖”。   面对奥委会的殷切期盼,中国民众的反应却出奇一致:“不约,谢谢!”   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当年北京奥运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必要投资’,如今中国GDP都全球第二了,还需要靠奥运刷存在感?”;   “某些人别老觉得我们‘人傻钱多’,同一招用两次就不好使了”,“花几百亿建场馆,赛后荒废长草?这钱修高铁、盖学校不香吗?”。   民众的吐槽背后,是中国发展思维的转变,大国担当不等于盲目接盘。中国早已过了需要靠“奥运镀金”证明实力的阶段,如今更关注民生需求与成本效益。   当西方舆论还停留在“中国应发扬大国精神扛下奥运”的旧脚本里,中国已淡定转身,选择更务实的责任承担方式。   不申办奥运,不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撂挑子”。相反,中国用行动重新定义“大国担当”。   海地地震,中国救援队跨越半个地球最先抵达灾区,连联合国官员遗体都是中方挖出的。   全球疫情,中国向意大利、伊朗、塞尔维亚等派出医疗队,总统武契奇含泪致谢的画面刷屏全球。   奥运新路径,上海申办2036年奥运资格赛(霹雳舞、攀岩等),在黄浦滨江试点“奥运轻模式”,既支持奥运精神,又避免劳民伤财。   这种精准担当,比硬接“奥运盘”高明得多!   某些人总爱给中国戴“救世主”高帽,奥运没人办?找中国!债务危机?等中国买单!这种心态暴露了西方思维的惰性,既希望中国出力,又怕中国抢风头。   殊不知中国已学会聪明地说“不”,接,要接在对全球有益的关键处,不接,是因为清醒评估国民真正所需。   如今连奥委会都学乖了,眼见中国不接2032的盘,立刻转头找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救火”。事实证明,没了“中国必接盘”的指望,地球照样转!   回望巴赫的喊话,中国的“婉拒”反而彰显了外交智慧:大国责任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量力而行、精准发力。   当某些国家还在用“接不接奥运”来道德绑架时,中国早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上,用海地救援车、意大利抗疫包、上海奥运资格赛写下新注解:   真正的负责任大国,是雪中送炭的实干者,不是赔本赚吆喝的接盘侠。   至于奥运?等它能摆脱“债务炸弹”人设的那天,中国或许会考虑,带着成本管控方案和赛后利用计划,从容赴约。   毕竟咱们的宗旨是:不差钱,但也不乱花钱!

0 阅读:0
云云聊聊娱

云云聊聊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