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知青刘朝旭被推荐上大学,临走时去找队长告别。没想到,在他家窗前,听到里面队长说:“朝旭要走了,去给他借点路费吧!” 队长媳妇说:“你上次卖了羊皮袄才凑够给知青买锅的钱,现在让我上哪儿借!” 1973 年,山西临汾的黄土高原上,刘朝旭是个普通知青。这哥们儿 1969 年从北京来到这儿插队。那时候,国家号召城里青年下乡,接受再教育,刘朝旭就是这波人里的一个。 刚到村里时,刘朝旭连锄头都握不稳。黄土坡上的风跟刀子似的,冬天能冻裂手,夏天能晒掉一层皮。是队长手把手教他耕地,夜里把自家热炕让给他睡,媳妇还总偷偷在他碗里多埋个窝头。四年下来,城里来的白净小伙,晒成了黑黢黢的庄稼汉,手上的茧子比老农民还厚。 被推荐上大学的消息传来那天,刘朝旭蹲在土崖边哭了半天。他想回北京,可看着村里的土坯房,看着队长佝偻的背,心里又发酸。收拾行李时,他发现枕头下多了双布鞋,针脚歪歪扭扭,是队长媳妇熬了三个晚上纳的。 窗前那番话,像石头砸在他心上。他悄悄退开,转身往村头走,想自己想办法凑路费。没走多远,就听见身后有人喊。队长扛着个布包追上来,塞给他:“拿着!是村里几家凑的,还有我攒的几块钱。” 布包里除了零钱,还有几个干硬的馍馍,是给路上吃的。 那时候的黄土高原,谁家都不宽裕。队长家的羊皮袄是过冬的命根子,卖了就只能裹着破棉絮挨冻。可他们觉得,娃能上大学是好事,不能让路费绊住脚。刘朝旭后来总说,那天他背着布包走在山路上,眼泪把胸前的衣襟都打湿了。 都说那个年代苦,物质缺得厉害,可人心热得像火塘。城里来的知青和土生土长的庄稼人,本来隔着千山万水,却在黄土地上结下了比亲人还亲的情分。这种情分,不是用钱财能衡量的,是在共同熬日子的岁月里,一点点焐出来的。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73年,知青刘朝旭被推荐上大学,临走时去找队长告别。没想到,在他家窗前,听
海边观潮客
2025-08-09 16:23:4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