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急需现金,武器不再依赖长期合同!尼日尔军当局在 3 月份将中石油高管赶走,并冻结中石油在尼日尔的银行账户,导致中石油向尼日尔输油管道停摆。 时间回溯至2003年,彼时西方石油公司因尼日尔“勘探风险高、利润薄”而纷纷撤离。然而,中石油勘探队却迎着50℃高温,于乍得盆地酷热的沙漠中逐寸勘探石油。 22年间,这家中国国企斥资46亿美元,打造阿加德姆油田、津德尔炼油厂,铺就2000公里尼日尔 - 贝宁输油管道,使曾汽油全靠进口的该国,一举成为石油出口国。 这些项目对尼日尔有多重要?数据最有说服力:贡献10%的GDP、八分之一的税收,直接创造400多个岗位,间接养活3000多人,连周边10万居民都因炼油厂捐建的水井、教室、诊所过上了好日子。 更关键的是,炼油厂投产前,尼日尔汽油每升要2.5美元,现在只需0.6美元,老百姓的摩托车终于能“喝饱”了。 但这场“双赢”合作,在2023年政变后变了味,军政府上台后,先是以“资源主权”名义赶走法美驻军,接管铀矿,转头又向俄罗斯瓦格纳集团递上“投名状”,用铀矿收益的一半当“保护费”,可瓦格纳只管打架,不懂挖油,尼日尔财政很快崩了盘。 2024年3月,军政府向中石油借了4亿美元救急,约定用石油收入还,结果一年后,钱还不上,反而倒打一耙:追缴1.3亿美元“税务违规”罚款,要求把原油分成比例从15%提到30%,甚至索要新贷款。 中石油遭拒后,驱逐令旋即而至,这哪是什么“资源主权觉醒”,分明是“欠债不还,抢夺资产”的无赖逻辑。 军政府的“操作”很快遭了报应,驱逐令一下,炼油厂停摆,尼日尔70%的石油产能归零,加油站排起3公里长龙,黑市油价暴涨300%。 为了买油,军政府不得不花高价从尼日利亚进口,外汇储备见底,财政赤字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更讽刺的是,他们用来“抢钱”的炼油厂,98%的设备是从中国进口的,技术掌握在中方手里,没了中企,油井都不会开,管道都不会修。 尼日尔这场“驱逐大戏”,看似是军政府“硬气”了一把,实则是把国家带进了死胡同,资源国想通过“资源主权”摆脱殖民遗产,这没错,但把投资者当“提款机”,今天赖账、明天抢资产,最后只会让国际资本望而却步。 看看尼日尔现在:油荒、通胀、外资撤离,老百姓怨声载道,军政府的“民族主义”招牌还能撑多久? 对中国来说,这事件也是个警醒,在非洲投资,不能光当“老好人”,得学会“带刺的温柔”,比如合同里加条“风险补偿条款”,遇到政变或赖账能止损;再比如把技术转让写进协议,让东道国真能学到本事,而不是光靠我们“输血”。 得多跟当地老百姓打交道,修学校、建医院,让普通人也能从合作中受益,毕竟老百姓得了实惠,才会真心支持项目,军政府想“搞事情”也得掂量掂量。 说到底,资源博弈没有赢家,合作共赢才是正道,尼日尔军政府现在大概也明白了:赶走中企容易,但想再找个愿意顶着50℃高温挖油的“冤大头”,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尼日尔:急需现金,武器不再依赖长期合同!尼日尔军当局在3月份将中石油高管赶走
掘密探索
2025-08-15 15:46:58
0
阅读:3